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319|评论: 17

[交流共享] 忆:40年代中期 在成都“三益公大戏院”看“归舟投江” (主演:廖静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演:桂蕊( 廖静秋 )——(饰)杜十娘.         曾荣华 ——(饰)李甲.
    去年和今年初,我把川剧界梨园行老一代名伶,知名艺人筱桐凤(阳友鹤),陈全波的舞台表演艺术记述出来,供大家观赏了。今年上半年,因我受邀,客居美国数月,访问考察,仆仆风尘,现落叶归根。今天,我又重新拾笔,“ 再作冯妇 ” ,不遗余力,把一位鲜为人知,一如花似玉,亭亭玉立,却红颜薄命的老一代名伶,知名女艺人—— “ 桂蕊 ”(廖静秋), 介绍给大家。旧时,看戏的成都人都爱用她的 “ 艺名 ” 亲切呼她。在40年代,成都 “ 三益公大戏院 ” , 每晚要演出的剧目和角色,都用大体字分别写在戏牌子上。下午时分,就挂在戏院的新街后巷子,墙上左右两侧,供观众浏览。如果当晚 “ 桂蕊 ” 出戏,她的戏牌子格外醒目。在那时成都川剧界,她的名气已经和——筱桐凤(阳友鹤),曾荣华,陈全波,静环(曹正蓉),蒋俊甫,蓉玉(戴雪如),当头棒(刘成基)等著名艺人,名伶并驾齐驱。就演艺而论,也都在 “ 伯仲之间 ” ,难分高下。那时,我外婆家住北新街街口附近,经营汽车生意,到 “ 三益公大戏院 ” 看戏,近在咫尺。正是: “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 只要 “ 三益公大戏院 ” 戏 牌子上有她 “ 桂蕊 ” 的戏,当晚,外婆带我必看,我尾随其后,给外婆提水烟袋。那时,我也不光看戏,遇上好听喜欢的唱段,哪怕它 “ 曲高和寡 ” ,我也会随着着台上青衣旦角,小声附和哼唱起来,往往迎来大人对我赞叹的目光。
    今天,当我回忆起她——( 桂蕊 )在  “ 成都三益公大戏院 ”  戏台上演出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始终难以忘怀。自幼,我 喜欢音律,对川剧唱腔的音准,节奏,旋律把握准确,嗓音音色也不错。40年代,我在成都 “ 三益公大戏院 ” 戏台上学戏,就经常见到她。那时,她(桂蕊)大名鼎鼎,我对她印象很深,——觉得这小旦( 儿 ),十分年轻,眉清目秀,标致乖巧,讨人喜欢,估计年龄只有18或19岁的样子。她风姿绰约,身材适中,体型偏瘦,身段腰翘很好,为她十分容貌又加两分。还有,她皮肤白净,正所谓  “ 一白遮白丑 ” ,又为她十二分容貌锦上添花。作为一名年轻女艺人,在当时的梨园——  ” 三益公大戏院 ”  , 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  “  美女子  “  。那时,我在新街后巷子的 “ 三益公大戏院 ” 附近(她也知道我住在戏院子旁边的北新街外婆家),经常看见卸妆后的她——烫发,身材苗条,举止斯文,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她爱穿一暗绿色平绒旗袍,着装十分得体,在当时是最时髦的打扮了。现在想来,在旧时的成都新街后巷子附近,向她  “ 吊膀子 ”  的人,大慨为数不少吧。
    “ 桂蕊 "(廖静秋)—— 她擅长扮演旦角中的正旦(青衣旦)和花旦。唱花旦的,大多扮演年轻女子,性格活泼开朗 ,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她扮演的正旦( 青衣 ),在川剧旦角行当中占据重要位置,形象大都是端庄正派,美好女性,或贤妻良母,或贞妇烈女,动作稳重,扮相沉静,唱工繁重,在艺术上对唱工功底和音色要求较高。还有,唱旦角的女子,皮肤要天生光洁白皙,她脸白净得白里带青,在那时的成都,看川戏的观众背地里都哹她为——   ” 廖清水 “ 的美名。她牙齿排列整齐,在戏台灯光下白里发亮,她那双丹凤眼,显现出少女的妩媚。卸妆后的她,没有一般旦角演员那种职业性养成的扭怩作态之感。但内行人从她着装打扮,言谈举止,能觉查出她是从事川剧舞台表演艺术的艺人。
    从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的10多年间,在成都  “ 三益公大戏院  ”,  我三生有幸,得天独厚, 看过她演出不少知名传统折戏,有如,《归舟投江》 ,《梁红玉》 ,《思凡》 ,《昭君出塞》 ,《贵妃醉酒》 等等。成都解放后的50年代初,在三益公大戏院,我也看过她主动要求参演的一些现代时装戏,并担当主角。与她同台合演的也是川剧界一批知名艺人——我记得的有,
筱桐凤(阳友鹤) ,静环 ,蒋俊甫 ,曾荣华等 。这些时装戏是 :《小二黑结婚》 ,《哑妇与娇妻》 等,都独具特色,别树一帜。在旧时成都,她被誉为 “ 桂蕊  轻歌曼舞 ” 。
    廖静秋的唱腔圆润,嗓音清亮,委婉轻柔,声情并茂,不亚梨园高手。她演唱时,唱腔的音色和说白优美,字正腔圆。塑造人物性格,情感,丰富真挚,有很高的造诣。她又善于以情动人,融声,情,色,态为一体,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演唱风格 。在舞台表演艺术中,她成功塑造出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典型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她主演的拿手好戏—— 《归舟投江》 ,和 《梁红玉》 ,在成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久负盛名。50年代初,她赴京参加 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这两折戏,同样受到艺术界一致好评。著名文学家巴金还专门撰文赞扬她 。
    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为她拍摄川剧戏曲艺术片—— 《杜十娘》 ,这是她艺术生涯中最大的荣誉。该剧 主演 :廖静秋——(饰)杜十娘 。 袁玉堃——(饰)李甲 , 周企何——(饰)孙富 , 导演——阳友鹤 ,乐队是由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团承担的。剧中,她成功塑造了一个心地坦荡,纯洁,忠于爱情的古代妇女艺术形象。那时,她已身患妇科癌症,在北京拍片期间,强忍剧痛折磨,依靠注射止痛药物,坚持拍戏数月,终于在1957年底完成了该片的摄制工作,给川剧界和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戏曲艺术遗产。——想看廖静秋吗? 现在的人,只能去看她的这部戏曲电影了,瞬息风云,留此存照。在北京期间 ,川报报道,她还应邀出席周恩来总理的一次外宾招待会,周总理握着她的手时,还关切地询问到她的病况。为此,当时的她和川剧界同仁都感动万分。1958年,第一部川剧电影,戏曲艺术片—— 《杜十娘》 在全国各地发行上映,轰动一时,盛况空前。那时,我在成都春熙路(北段) “ 新闻电影院 ” 观看了此片,场内观众爆满 。
    廖静秋从北京回成都后,病情恶化。秘而不露,住在四川医学院校内( 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 ),留美口腔专家(教授)——周( hai fan)老师家中。真是,” 无巧不成书 “ ,和我们家互为近邻,鸡犬之声相闻 。尽人皆知,一般知名艺人,都会同知名文人,书法家,画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 专家教授 ),有所私交,礼尚往来。比如,我所认识的川剧界前辈——名角周企何,与著名国画家张大千情谊深厚,犹如春秋管鲍。京剧界名旦——程砚秋与国画家徐悲鸿,及清华诸多知名教授,过从甚密,交谊犹如金石。这些老一代知名艺人,对名人字画,条幅,玉器珠宝,文物等都有所研究考证,并收藏鉴赏。廖静秋也不例外。我记得是在1958年初,春节刚过不久,气候还冷。一天早上,周妹看见我就说,“ 廖嬢去世了 ” ,我有些不解问道,“ 哪个廖嬢 ” ? 她说 :“ 廖静秋 ” 。我听后犹如晴天霹雳,“ 啊 ”了一声,好一阵没有说出话来。此时,“ 秋 ” 色已尽,“ 蕊 ” 花似梦。正是:三魂渺渺归地府,七魄悠悠入冥途。
   “ 长歌当哭 ” ,——只恨人生路途短,更怨别离太匆匆。一个年轻著名川剧艺人,一代名伶——桂蕊( 廖静秋 ),正当她艺术生涯进入赫赫有名的大红时期,在她30而立之年,却身患膏肓之疾,孑然一身,无所依倚,病故。她在成都  “ 三益公大戏院 ” ,从一个年轻女子登台演出,到她成功主演川剧戏曲艺术片 《杜十娘》 ,仅20年左右的时间 。今天,当我作为观众在台下,观看每当台上有 “ 旦角 ”  出场,表演一唱,二做,三水袖的川剧时,总会抚今追昔,自然地忆及到她。以及,我曾经观看过她出演的这些剧目,——她表演的每个动作,身段,台步,水袖,和服饰,头面等(旦角头上各种化妆饰物) 。以及她在 “ 三益公大戏院 ” 唱戏时的一些伶人往事,蓦然回首,斯人早逝。——或许,这是上天的最好安排,梨园行的人都说,她走得正好  。在后来的一个年代,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名伶,她(他)们所从事的 “ 行当 ” ,都不再吃香受捧,表演的剧目属于 “ 四旧 " ,戏班子是 “ 封,资,修 ” 的窝子。到那时,她也在劫难逃,会遭到批判,下放,或挨斗 。今天,我记述她的这些往事,带有馀韵未尽和津津乐道之感。但又显得有些幽渺,与她头上光环相比( 50年代,是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 ),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或片言只语,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不及她在戏台的灯光下,那样耀眼明亮,明媚照人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9-1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往事如烟,昔日的川剧名角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发表于 2014-9-11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念大艺术家。谢谢好文章。

发表于 2014-9-1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文章,老一代的川剧名角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整个40年代,为廖静秋配戏的小生就是曾荣华。去年成都市川剧院为曾举办了,他诞辰100周年舞台表演艺术展演。他的弟子兰光临,筱艇等均登台表演献艺,以示怀念。
      在40年代,我观看了曾荣华和筱桐凤(阳友鹤)合演的折戏《断桥》,在成都唱响一时,观众赞不绝口。
      在80年代,我在成都“红旗剧场”(现春熙路北段街口,右斜对面),又重新观看了曾荣华表演的拿手好戏“铁笼山”,虽赏心悦目,但此时曾已入耄耋,在台上表演时,一个“扯把子”的动作,用力过猛,未立定,后退了两步,被身后小卒上前扶住。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纠错; 文章中,正所谓“一白遮白丑”应更正为“一白遮百丑”。谢谢各位观赏。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9-2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学习了、頂!
很想了解当时有些艺人演出时踩跷的情形.: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4-9-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塑造人物性格,情感,丰富真挚,有很高的造诣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1年成都,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曾荣华(后右)与师伯谢鹏飞(前左)的合影。(谢 纳溪县川剧团退休老艺人)。
      (前右):川剧表演艺术家周裕祥,
     ( 后左):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
      80年代初,我在卧龙桥(街)省川剧院宿舍,和周企何老师不期而遇。我们为忘年之交,现又互为街邻。此后,我在青石桥自由市场买菜时,就会见到他也在买菜,我就会停下脚来,听他讲述川剧的表演,音乐,舞蹈,和服饰的程序。
      80年代初,我在成都“红旗剧场”,观看了他和袁玉堃老师合演的《迎贤店》。剧中,他道白幽默,诙谐,把该戏演得惟妙惟肖,至今过目不忘。
IMG_8209.JPG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4-1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师上传珍贵图片,看完文章和图片,就想起生前的笑容,老师们安息吧,

发表于 2015-4-1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益公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川剧界一代名伶青年表演艺术家的光彩形像,令人仰慕,使人难忘。我有幸于1948年、1949年在三益公大戏院亲自看过桂蕊(那时只知道廖静秋的这个艺名)的演出,确实演得好。当时是我们喜欢川戏的青年学生崇拜的偶像。抚今追昔,她风华正茂、正当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英年早逝,使川剧界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青年表演艺家,多么可惜啊!现在而今眼目下,川剧界表演艺术家的帽子满天飞。有些得梅花奖的演员,演艺平平,唱不到几个戏,川剧最拿脸的高腔曲牌也唱不了几支,有的还字不正腔不圆,还乱加哈哈腔,玩花样儿。演艺水平不高,还自诩为表演艺家,真不知人间羞耻。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4-1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捌捌网友老师对川剧热爱之情已有七十年了,如今捌拾四岁了,还在关心,支持,爱护,宣传川剧,令人可敬,

发表于 2015-4-16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091756ou14r7z4oovs4324.gif 111456jp5jd9djedz5zd5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hgj88 发表于 2015-4-15 15:45
三益公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川剧界一代名伶青年表演艺术家的光彩形像,令人仰慕 ...

      谢谢 gj88 先生对该文的点评。先生对川剧的传承,一如既往,披肝沥胆,大义凛然之气,实属川剧界凤毛麟角。
      我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写旧时梨园行,那些唱戏的艺人(名伶)往事“? 我说:”这些逝者,尽人皆知,演艺超世绝伦,尽善尽美,至今川剧界无与伦比。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街谈巷议,茶余饭后再三品味的话题,总有余音袅袅之感。
      40年代,我在三益公大戏院学唱戏,川剧界前辈陈全波对我说过:“娃娃,“戏娃子”学唱戏,记不住几十,百来本戏,拿不出一,二十本拿手戏,武功戏,你在台子上是站不住脚的”。旧时的艺人他(她)们做到了。造就出了那么多艺术家,编创了那么多优秀传统剧目。比如当年,川剧界前辈,著名表演艺术家袁玉堃,在《西厢记》中扮演白马将军与孙飞虎在马上交战的场面。有对枪,对刀的表演,打得要精彩又要有过硬的功夫。其中有,俯身前枪刺,左,右侧身枪刺,向后闪腰用花枪挑刺等,都是在马背上(由2人扮演)完成的。骑在马背上的演员,不仅要扣好来往的打杀,还要照顾到扮马的2人,难度是比较大的,受到当时戏曲观众热烈欢迎。还有,40年代,我在三益公大戏院,看川剧界前辈陈全波表演的《皮金滚灯》,他用的是3张条凳,而不是现今表演偷工减料,用的是条凳2张。陈全波头上顶的是点燃菜油灯,而不是现今表演用的是蜡烛。今天,川剧界的“表演艺术家”,“几度梅" 就相形见绌了,唱戏的还不快马加鞭,知难而进 。    加之,个别”编导“对经典传统剧目,随心所欲,胡诌乱道,标新立异(故意做得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反而弄巧成拙,大煞风景。把川剧一些经典传统剧目,弄得来快要 "寿终正寝" 了,这或许是我们川剧界的悲哀。
      一家之言,今天的川剧院 "表演艺术家,几度梅",不乏其人。但是,没有"角色,"大角色","名角"。像旧时川剧界那些老艺人,像京剧界梅兰芳,程砚秋那样的名伶。前不久,"花脸1"先生还在说,有的演员在台上 头冠戴反,手持现今杂志。我看到的还有, 手举现今汉字简化字牌,真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人如堕烟海 。今天,唱戏的不应该反思吗?


发表于 2015-4-1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益公(xjhxz) 发表于 2015-4-16 15:42
谢谢 gj88 先生对该文的点评。先生对川剧的传承,一如既往,披肝沥胆,大义凛然之气,实属川剧界凤 ...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