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礼
(俯瞰兴福寺 摄影/火井小学 李吉)
天罡,这是一个给人以无穷想象空间的名字。深邃的夜空,它我们指示方向,相士的口里,它是智慧的象征,文人的笔下,它是响当当的英雄。无意把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与这些传统文化联系思考,但是他给留下一连串故事传说却又不得不让人争相传说和称赞。
且不说他是否为隋文帝之子的传奇身世,也不说他是否为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师傅的显赫地位,更不说他为李世民看坟墓和给武则天相面的惊人传闻,单就他在邛崃的那些日子也让人们品味多年。
袁天罡为什么要来邛崃?又是怎么来邛崃的呢?据说,少年袁天罡勤奋好学,他在读西汉扬雄所撰《蜀王本纪》时看到:“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井上煮盐。”这一神奇的井火煮盐现象激起他对邛崃的兴趣。在读张华《博物志》时,他还看到这样的记述:“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诸葛武侯往视之,火转旺……今不复燃也。”神奇的 记述激发了他强烈的探索心,何时才能了却心愿呢?623年(唐高祖武得六年),袁天罡受命来到邛州火井县,出任首任县令,终于如愿以偿。
当时的火井县作为邛州的一部分,所辖范围差不多也就是方圆百里,对博学多才的袁天罡而言,这是不是大材小用呢?对此袁天罡用“各县皆百里之寄。考之往昔,都城无过百雉,公侯乃封百里。今之令长,即古之列侯,任大责重。”这句古训勉励自己,不以县治小而掉以轻心,不以人口少而敷衍塞责。点滴之中透出官员的担当意识让人钦佩。
岁月的长河早已冲淡了那些成年往事,袁天罡在邛崃的留下的故事传说也渐渐为人淡忘。当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时,那时的邛崃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山还是那座山——邛崃山,水还是那道水——文井江。可据说中部山岚如佛祖莲花台,故名莲花山。不知是不是应验“天下名山僧占多”那句话,据说早在袁天罡没有来邛崃的公元618年,山下就建成“蓬莱别院”(如今的兴福寺)。
坐落深山的“蓬莱别院”是不是风水宝地呢?风水大师袁天罡又如何看待“蓬莱别院”呢?据说,袁天罡在一次出城巡查时发现:此处山势形如莲花怒放,周边地貌宛若太师椅,“蓬莱别院”就坐落在太师椅上。此情此景,不仅让风水大师连声赞叹:“壮哉,好地方。”于是,他便进门找到了住持,大家交谈甚欢,相见恨晚。从此,莲花山下常见他的身影,蓬莱院内时闻他的声音。
632年(贞观六年)的一天,忙完公务他又到寺里品禅茶, 寺里的禅茶,清香扑鼻,来源于后山的野生茶树上所采制,这是袁天罡所喜欢的。可今天到了寺里,却见住持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素宴,他问“可有贵客来?”住持道:“您就是贵客。” 这没头没尾的话让风水大师也大为不解。见此,住持道出其中原委:当年袁天罡到火井上任时,住持在寺里,见一只覆羽辉黑色的喜鹊站在梅花树上,便知道将会来一位好官,今天早晨,住持又见到当年的那只喜鹊站在寺院的墙上叫,便知道这位好官将离任。所以,住持今天算准袁天罡今天会来,于是就准备了“送别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主人如此盛情,让袁天罡十分感动,也深感主人神机妙算的本领非同凡响,于是宴席中的袁天罡问道,“不知前程如何?”对此,住持似乎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淡淡的说道:“他日到了长安,不要忘了火井。” 住持话一出口,袁天罡更是觉得分别的分量,多日的交流,茶禅合一,不日的分别,或成永恒。是啊,多少回梦里追寻的地方,多少个励精图治的日子,伴随自己这一别终将成为永恒的回忆,那就留下象征永恒的银杏树吧。于是宴后的他就到后山一空地种下几株银杏树,并给此地取名银杏坪。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银杏已成千年古杏,雨雪风霜、雷霆闪电、烈火炙烤给他们留下沧桑的面容,但是他们似乎在忠实地践行主人的意志——永远陪伴邛崃人民,后人从中记住了袁天罡和他所在的时代,也从他的留下的那些故事传说中记住了他的为官品德。
袁天罡以为:“居官如传舍,为治若操舟。而悠忽从事,将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耶?”这话的意思是说:为官如住旅馆,如一艘船的舵手,辖下百姓的万千幸福寄于一人之身,岂能闲散放荡?后人看我们不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前人吗?在此理念下,袁天罡把火井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乐业,社会稳定,他本人也因此声名远播。
不久,唐太宗李世民诏袁天罡进长安,但是他和邛崃的关系却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对于太宗皇帝称赞他胜于邛崃的一位文化名人——汉代严君平的评价,袁天罡说:“彼不逢时,臣固胜之。”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如此谦逊,是曲意逢迎还是他在邛崃的那些日子收获的人生感悟呢?
(兴福寺内的千年银杏 摄影/火井小学 李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