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52|评论: 2

[原创]通山通水汇通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7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通山通水汇通江

通山通水汇通江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脑子里豁然开朗,通山通水通江,倒过去念便是江通,水通,山通,然而意象中觉得蜀中只有大巴山的通江才能名符其实地符合这样称谓。

  通江地处盆周东北边缘,东依大巴山,西倚米仓山,北邻陕西省南郑,东邻万源,南连平昌,毗邻巴州、南江两县,通江地貌大多是深丘喀嘶特地貌,万山环列,诺宕滨翅。有诺水挟秦岭风骨滚滚而来,东有宕水秉大巴山之势一泻千里,两河一东一西,由北至南纵横全境,将布列成阵势切割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列,形成三峡两谷之势,顺着诺水逆流而上,则可追溯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诺水河风景区,沿途青峰奇绝溪水萦回,潭绿石怪,青瓦木楼,分布河滨。而宕水上也有地域特色的乡镇,铁溪,烟溪,碧溪,泥溪人们依河取路,直登青山,公路凭河而修,婉蜒于山谷之间,恍若玉带,连缀着黛青纵横交错的山峦。

  通江山水之美,自有文人雅士千古咏诵。通江山水孕育了这里的独特地域文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命运多舛,仕途失意,遂不得志,游踪九州,寄情于山水诗文,诗作于艳丽中时露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滞洒飘逸,韵味深厚,含蕴隽永。他的《夜雨寄北》一文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曾有李商隐到过通江,但史书未记载,有人考证他写的就是诺水河比邻的陕西南郑县碑坝,诗不长,意境深邃,情深意长,长得像春蚕口中吐不尽的细丝,将人紧紧与大巴山缠在一起,像秋夜的雨,冷冷清清,凉凉爽爽,像山中的细雨一样让人缠绵悱恻,愁肠万绪……怪不得蜀中一位著名诗人到通江喝完当地酿制浓烈的苞谷酒,吃鼎罐饭,山珍银耳汤之后,诗兴勃发,吟诗眷眷:通江通江通三江,未见通江想通江,到了通江爱通江,离别通江念通江!

  通江历史源远流长,城南擂鼓寨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在这里安营扎寨,生息繁衍,县城先后分属巴国,巴郡,巴西郡,宕渠郡,至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入北魏,首置涪阳县。一千多年沿名更替,诺水县,白石县,广纳县,太平县,巴东县,东巴县等,其现在的涪阳,永安,洪口等地均有过置县的历史,天宝元年(742)年诺水县更名为通江县,沿用至今。

  通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巴蜀之地战略地位自古尤重要,历代县志皆云:依三巴之旧城,挖全蜀之左隅。”“后连延于秦陇,前透逦于荆昊。北据巴梁冲要东扼蜀楚咽喉。自古巴蜀通中原两条古道,一为了汉壁道,一为洋壁道,前者与米仓古道相连接,后者为兵道,蒙军攻蜀,红军入川均取此道,可见这是川东北之要塞。

  历史上为保蜀地平安,设关隘侗寨不少,旧置九关十八隘亦有十城百寨千洞子之说,自汉初起,得汉山,什字坝,擂鼓寨,南殿城,涪阳,壁州等地为屯军守关战略要地。据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为打败西楚霸主项羽,曾在此屯粮练兵;并借助于这里巴人后裔的骁勇善战,灭楚建汉,而将故址赐名得汉城,尔后,他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命令将这里屯集的粮食运到关中,以解灾民无米之欲。《汉书·食货志》记载:是时被河灾乃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赈焉。灾区人民吃到这里出产的大米,感激不尽,称赞这里的山为天然的米仓,历史的富足与悱侧诗情,为这里的丛山峻岭,泱泱碧水凭添了悠悠古韵和灵气。

  通江的群山,壮观巍峨,俨然一队队出征的兵士,雄赳赳,气昂昂,雄风长卷,挥戈待发,细览这里的山峰有如八百壮士,有如长着秀发飘逸的仙女,雄、豪、仙、幽、奇融汇,让久居都市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到此感受到了远比桃花源更为理想的一方水土。

  这里的山,幽处奇居,旷野豪放,雅俗不拘,奇者如张飞卖肉崖,阎王匾,俗者如入天冒鼓,雅名如美女梳头,金童玉女,而这里的大山多用山里人凭着生活不惯给予取名,松山,柏山,竹山,青石山,惟其平淡,却蕴含着平淡和宁静的美,让你听了,舒服慰贴。心里犹如喝下了恬静甘洌的山泉水。

  通江地貌呈喀斯特地形,因此,山与山是靠溶洞衔接贯通,溶洞内奇诡万象,钟石布陈,亭亭玉立,叠叠耸峙,沧海桑田,自然造化,山与山有水相连,水与水有山相依。有诺水溶洞名扬华夏,洞内有奇景,奇景各不同,千万年溶化而生,宋家洞、龙湖洞、狮子洞,中峰洞、红鱼洞、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数不清,道不明。

  通江的水挥洒拨辣,很浓烈,仿佛是群山流淌出来的滚滚血液,在河川沟谷,深潭盈盈,绿水泱泱,倒映着蓝蓝的天,悠悠的云,潭中生长鱼虾蟹龟,组成水族部落,勾引着多少渔夫和捕鱼郎的心魂,由于山势陡峭,每逢大雨瀑流,一条条白练悬垂于山崖,汇于峡沟河谷,急湍咆哮,洪流滚滚,涛声轰隆,似万马奔腾,又似战鼓轰鸣,排山倒海,山鸣谷应,震耳发聩。

  通江的水很秀美,清道光年间《通江县志》记载:在治西北三百余里,石上有池,旱涝色如凝碧。此乃绿水,又载:通江山水之胜,莫若秋锦山,三潮水。此处距新潮乡驻地西北诺水河岸,有三股地下水,一则江边,一则距江五米,一则距江十六米,或数日一潮,或一日三潮,时涌时停,互为协调,潮时浑,这时清,潮涨潮落,时间不定。明崇恢十八学士之一,通江籍人氏向玉轩清初曾出任山东主考官,晚年出自对诺水河秀山丽水的爱恋,衣锦还乡,结庐著书,他著文:潮水坝本江千陆地,潮至则草间沙际,如线,如臂,潮涌则百千涌出。距江二丈余,有大如围,奔腾冲激,横射江面,闻寂如故。蔚为壮观。天有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银珠雾露等十二色水,不同级别之神,分饮不同颜色之水。诺水河边有一洞穴,终年流水温渴,碧波荡漾,春潮时,春讯期间,洞内泉水潮涌,鱼随水出,塞满洞口,附近山民争相捕捞达数千斤,究其奥妙,乃洞穴曲折幽深,因洞内温度适宜鱼类繁殖,秋冬鱼竞相拥入,至春汛时节,洞内之鱼,联袂而出,故有此旷世之奇观。

  通江水极富个性,流水柔中带刚,爱她者,捧起来绕指如丝,弃她者,泼下地即为玉碎,人们常说:滴水穿石。在这里的滴水润物无声,却创造了奇特的瑰丽世界,诺水溶洞蕴大千,成笋,成莆成柱,叩之则如笙声管音,如仙乐,那滴着乳汁的钟乳,那雪白透明的石柱,石笋那美南端庄的慈祥观音,文殊,那盛开的山茶,雪莲,那栩栩如生的龙虎飞禽,那能容纳几千人的宽敞地宫,在这里,凝固成了永恒的画图,就这样寂然无声,而又壮怀凄美?是谁这样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是水滴?是滴水?

  通江水孕育了雪白的银耳,成就了人们餐桌上的上等佳肴,享誉中外,清道光年间,作为皇上贡品,香茹,野生菌类,蕨菜……等山珍,通江山水也孕育了许多如灵猴、黑熊、锦鸡……洋鱼,大鲵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通江也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声名远扬。

  枕万倾林涛,观大千奇观。看着咆哮翻卷的滚滚波涛,水击石岸,惊涛雷鸣,在涌动的洪流中,我想起了一九三二年冬,红四方面军翻越千里巴山,入川那年,总队设在通江,建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当地一位铁匠出身的浓眉大汉熊国炳举起猎猎大旗,从心底吼出了穷人翻身了,大坝小坝,山上山下,贫苦受难的通江人,扬眉吐气,水呼山笑,五个通江人中,其中就有一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滚滚铁流,向那即将崩烈的旧堤冲去……通江水,孕育了通江人的革命精神和光荣历史!

  如今的通江,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通江的银耳,木耳,香菌,红军文化彰显红色旅游的无穷魅力。通江,也为世人所瞩目。通江人追求美,崇高纯真艺术,不亚于其它都市的人,文人墨客,竞相推出。自己的作品专集,或文或诗或或赋,讴歌精神,褒善抑恶,铮铮正气,跃然纸上……是否是沾了通江山水之灵气呢?我想,凡到过通江的人, 一定是不会忘记通江,那个银耳之乡,溶洞之乡,红军之乡!通江通水汇通江,富饶美丽的通江,一定能更加富足,走向繁荣昌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11-28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山通水汇通江,通江达海更富饶![em06][em06]

发表于 2008-11-2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笔,寄情于通江山水,纵论古今,可见对家乡的热爱!

学习!

[em02][em02][em02]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