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10218.shtml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贵州瓮安打砸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甘肃陇南上访事件等系列群体性事件接连爆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所谓群体性事件,某种说法就是民众“闹事”。事后官方在分析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时,往往以群众受到不法分子煽动和利用来说事儿。从这些事件造成的后果来看,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可问题是,群众为何这么容易受到他们的煽动?这个问题搞不明白,恐怕社会的长治久安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群众为何这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的煽动?有人会列出很多理由,但这些理由都被火眼金睛的网友们一一驳斥了。比如:排在第一的理由是不明真相。可纵然是一般的群众,也应该知道个南北横竖、是非黑白,一大群人你说哄就哄住了?再不明真相,你让砸就砸、让打就打?要是这样的话,少数分子制造的假相就太逼真,蒙蔽得这些群众,远远超过了对政府的信任。再一个理由是法律意识淡薄。即便乡里人不知道多少法律条文,但也知道不分青红皂白打人骂人都不对。别说是政府机关了,随便找个人家,你去砸砸试试?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能干,完了自己赔钱不说,说不定还会坐上几天,这叫丢人打傢伙。可事件中为何一些群众怎么没有了这防线?是因为他们知道,动静不闹得大些,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闹与不闹、领导重视与否,问题的处理结果还是不一样的。闹一闹,有时候该解决的不该解决的就一揽子给解决了,这样的话,不闹才是傻子。还有的就是事件发生很偶然。是啊,从瓮安到陇南,甚至推而广之到其他地方,一哭而闹三上吊式的上访见得多了,类似的小冲突小摩擦处理过多少次了,也没见出现过啥问题,怎么就偏偏有了这一次?因此有人就总结,这样的事件出现纯属是偶然,是由于个别事件的突发引起了过激反应。偶然与必然,转换就在一瞬间,哪些是偶然,哪些是必然,谁能把握住这一点?但我们知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先有了缝它才往里钻儿。再说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事件发生后,无论瓮安或是陇南,在其深刻的总结中无一例外谈到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言外之意,是矛盾总要有爆发,不在此事件就在彼事端。但现实的问题是,矛是来了,可你却没有盾。为什么往往都是事发后,才想起走访群众,才着手解决问题,才记起载舟覆舟这个道理?社会是有矛盾,矛盾也无时无处不在,但我们也总不能就是干等,非矛盾有了集中体现、酿成恶性事件才去管,这样为时往往已晚。 其实,看似并不复杂的“群体事件”,往往却隐含着非常复杂的利益博弈,底层民众无法找到利益诉求和伸张的有效渠道才是根本原因,这也是群体性事件的悲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地方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矛盾化解的轻视,对民众利益诉求的“拦、堵、哄、压”,相关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懒作为”的现象一日不除,长期积怨的深刻的利益博弈矛盾便会一日不会化解。 当前,民众的疾苦更需要深入的体察和思考,民众利益诉求遭遇种种壁垒和堵塞也是一言难尽。当前,物价居高,就业困难、货币贬值,灾害频仍、保障乏力;监督缺位、问责无果;房价高、看病难、上学贵;司法腐败、告状无门;官官相互、官商勾结;暴力执法、强制拆迁;垄断国企趁火打劫、逢听必涨、罔顾民生、壁垒难破,老百姓过得很辛苦!如此这般等等现状,无不是街谈巷议、关乎民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可看看地方政府当权者们的做派:开不完的大会小会,了不断的参观考察,吹不完的歌舞升平,盖不完的豪华馆所,说不完的空话套话。奉劝那些”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们,多跑跑信访局,接待一下形形色色的告状无门、被当球踢、申诉无望甚至还要遭到尾追堵截、打击报复的上访民众;多上上纪检委,拆阅那些日积月累、无人问津、如泣如诉的举报信,一件一件的、积极主动地查一查、断一断、管一管,为人民仗义执言,为法纪正本清源;多访访拆迁户,问一问他们哪些地方不满意、哪些方面有困难、哪些部门没有依法办事、哪些官商竟然胡作非为,就会知道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办,哪些事情不能怎么办,哪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办;多和小摊小贩、出租车司机等社会底层的民众聊一聊,就会知道弱势群体的生计是多么窘迫、生存是多么迫切,就会知道底层民众生存状态是多么恶劣,就会知道城管的行径有多么猖狂,官僚主义的歪风邪气多么猖獗;多和病人、“房奴”、学生家长、求职择业者、普通打工族们谈一谈,就会知道有多少人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找不到工作、就业条件差,就会知道民生何其艰,任务何其重,压力何其大,高调何其羞;多和田间劳作的农民、菜场购物的市民、创业艰难的中小企业主沟通沟通,就会知道“乡官”有多“大”、“村官”有多“霸”,就会知道政府的门有多难进、当“官”的脸有多难见、群众的事“办”起来有多难,就会知道税收有多重、纳税人的钱多么不好挣;多坐坐公交车,少坐坐特权车;多访贫、问苦、解难,少开会、参观、招待;多修街桥路巷,少建豪华馆所;多一些公仆意识,少一些主仆颠倒;多让“民意”代表人民,少让“官念”代表民心;多让当权者说真话、做好事、勇于接受舆论监督,少让人民群众心寒意冷、无可耐何、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国语•周语上》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古代的不少执政者都从中吸取了教训,通过疏导的方法来化解矛盾。而我们当今的诸多官员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这点呢?只要能让民众找到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正义伸张的有效出口,就一定不会制造和激发矛盾,有了矛盾也写会化解在萌芽状态,也绝不会出现这样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让民众找到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需要政府官员们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时处处将百姓利益放于心头,尊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来处理事关群众利益的事件。能不能做得到这些,现实将会给出客观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