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不出来
图片没有出来。
老大
图喃
可能系统的问题
没看懂。
偶早就去看过了——镇街沿山顶而建,整体上远看像一条古代木船,很是独特哦!没去过的值得一看!
顺便说一下:院长的图片主要原因是“像素太大”,至少有2500以上!可通过照片处理软件,收缩到600~800像素左右贴出效果最好!
期待包公的作品
又是一个秋意阑珊的周日,慕名前往离乐山60余公里的犍为古镇—罗城。 初见罗城,你不会被它吸引,因为它太普通,普通的与周围千篇一律的集镇没有什么不同。踩在水泥路上,读着那充满现代情调的主要街道的主流建筑,完全感受不到古镇的沧桑与厚重。然而当你走出简陋的车站,顺着一溜覆盖着黑瓦的风火墙,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来到罗城的凉厅街,你会惊讶,你会感叹: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罗城古镇的主街凉厅街,布局奇巧,建筑古朴,因形似船状而被当地人叫做“船形街”。据说罗城船形街始建于明末,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它犹如一位老人,历经沧桑却风骨犹存。不过这流淌着夕阳的老街,也逐渐掩蔽在现代建筑中,淹没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里了。 听说从空中俯瞰老街,就像搁置在山顶的一只船:位于镇西的“清真西寺”是船头,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建筑是船舷,中部的一个戏楼是船舱,东部的“灵官庙”则似船的尾蓬了。“船形街”坐落在一个椭圆的山丘上,城镇东西长、南北短,又像一把织布的梭子,因此又有“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的美称。 走在船形街上,我从心里赞叹那些古朴的建筑,古戏楼矗立在船形街中央的最宽处,戏楼四周飞檐高翘,精巧别致,古色古香。戏楼正中的匾额上题写四个大字:“神祈和平”。楼台两侧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末丑功出梨园”。站在古戏楼下,仿佛能听到当年檀板敲响,锣鼓铿锵,看到演员粉墨登场,观众如痴如醉的场面,那该是何等的热闹哦! 船形街两侧的长廊被当地人称为“凉厅子”,是一种有屋顶而四周开敞的木结构建筑空间,大约有200多米长、深5-7米,长廊有棚,赶场是集市,夜间是纳凉的好去处。在凉厅内不管晴天烈日、刮风下雨,居民照样进行商品交易、喝茶、打牌。 船形街两边,是一溜茶铺。这天不是赶集的日子,喝茶的人主要是当地一些老年人。我在古戏楼下随意找了个茶铺,殷勤的茶铺老板端上了一杯茶。同桌有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在独酌清茶,我与之攀谈,获知老人已经83岁了。老人给我讲罗城过去的历史,而今的变迁。他说罗城在古代是一个旱码头,历来缺水,十有九旱,修船形街有祈求风调雨顺,一帆顺风之意。在过去,罗城镇周边地下资源丰富,农富产品也较丰富,外地客商终年络绎不绝。明清时期,罗城的凉厅很是热闹,各种买卖十分兴隆。但是近代以来的战乱和运动使古镇一些古老的建筑遭到毁还,船形街的凉厅已有些冷清和静寂了。人们没有认识到古镇的文化价值,因而新修了不少不伦不类的现代瓷砖建筑,把罗城的历史文化味道淹没了,让毫无特色的粗陋水泥建筑遮蔽了古色古香。 罗城镇有6万多人口,从古老的船形街那些喝茶的老人脸上,从摆摊贩卖小百货的商人身上,我感觉到了久居古镇的人已习惯这种恬静淳朴却又单调的生活。从孩提时代到翁媪暮年,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扰,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劳作,生儿育女,打发光阴;无论压抑还是窒闷,的确让初来乍到的都市人有一种难以拒绝的深沉,一种相对于城里人生活纷繁、性情浮躁的深沉。
作者:漏船载酒
好久没去了
好多年没有回及过了
回及? 你罗城的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