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金堂还有赵镇二小的位置吗? 金堂赵镇二小有一个比较尴尬的身份:学校建设要投入的时候它是农村学校,而教育教学考评的时候它“享受”的却是教育局直属学校的“待遇”。在金堂范围内赵镇二小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文化建设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是一流学校,但是在学校硬件建设上它却是那样的薄弱--学校没有象样的操场,没有象样的教学楼,更没有象样的教学设备,现在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基础上。而就是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二小的老师却创造了教育教学的不少“奇迹”,使赵镇二小的教育教学水平年年上新台阶,年年都有所突破,成为可以和教育局直属学校全方位“抗衡”的学校。这里面除了上级对二小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外,更凝聚了几代二小教师的辛勤和智慧。 但是现在的赵镇二小却开始为他人所轻视:新建的金沙小学只把实验小学确定为自己的赶超的目标,言下之意二小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为什么一向声誉卓著的二小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就那么不屑一顾呢?我想每一个二小人都应该深该地反思反思。 我想这种不被人认可的原因归结起来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中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二小在近几年发展过程新产生的。 第一,由于赵镇二小的前身只是一个村小,出身低微。就象岳飞一样即使后来成为南宋的军事统帅,由于是以前做过韩琦家的佃客,所以每次见到韩家的子弟都要作捐。谁叫你出身低贱呢?也大概如此吧,所以不但“正统”的官吏这样认识,就是老百姓也有这样的认识:如果要从外地转一个学生到赵镇来,首先想到的是实验小学,如果转不进去再考虑转到二小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二小的声誉一直没有超过实验小学,即使二小比它们什么也不差。 第二,赵镇二小的学校环境确实太差,“根本看不出那里会有一个好学校”。二小地处一个小巷子里面,前后左右是参差的各种房屋,并且还有一座不高的山让学校根本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一个只有一二十个班的学校居然分成了ABC三个教学区,并且其中一个教学区是由旧仓库改建的,一个所谓的教室将近两百个平方,老师不带麦克风学生根本听不见教师的讲课。而且学校只有一个长六七十米宽四五十米操场,学生做课间操都要分成三个地方才勉强站得下。 第三,办学条件简陋,没有学生实验室、音乐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没有一套多媒体设备,连别人早就淘汰过了的投影仪都没有。现在老师们还只能手拿一只粉笔一本书就进教室了。老师们的办公桌也是五花八门,那个朝代的东西都有,走进老师们的办公室就象走进了办公用品历史博物馆。每周一教师例会只能在教室里开,开完会教师这要把多余的课桌移开,不然第二天学生没法上课…… 第四,恐怕跟二小“很好转学生进去”有关。如果一个学生要转到赵镇来读书,没有几个是把赵镇二小作为第一选择的,只有到其他学校不能如愿的时候才会想到到二小来,并且从县级机关到镇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在二小读书的特别少。也就是说二小的学生大多数是小商小贩或附近农民子弟,还有就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学生来源杂,缺乏家庭教育支持,所以二小的学生要取得一点进步都要比其他学校学生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 第五,如果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那么教师就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但是二小的老师特别是近年加入的教师,十之八九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二小的,很多人是为了“曲线进城”才选择二小作为工作地的。再加上“上级领导安排”的熟人、关系户等,使二小的教师结构严重的失调,水平也良莠不齐,这肯定会成为人们对赵镇二小的未来预期值不高的重要原因。 第六,二小现在已经开始过早地显出了“老态”,它的发展已经有放慢的迹象。这首先反映在学校领导层面上就是缺乏一种对学校长远的发展规划,二是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三是新选拔的领导能力修养委是不敢恭维,四是实施的有些“管理办法”很是短视……而反映在教师身上是教师缺乏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和集体意识,从与教师们的谈话中你很难发现他们对学校未来有忧患意识,也很难听到他们为学校的管理发表自己意见的,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他们各人在干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上是对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漠不关心的一种局外人心理,也就是说教师们没有把赵镇二小看成“我们的学校”,而是仅仅把它看作“工作的地方”,看作“某某领导的学校”。这是相当有害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老师如果不把学校的发展和未来与自己的发展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他会全心全意出色地工作,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最后,二小的搬迁计划让更多的人对二小的未来更不看好。现在二小的环境虽然差一点,但它总还在城镇的“次中心”地带,如果真正搬迁到拟议中的新校址,那就连“次中心”也沾不上边,将被彻底边缘化,肯定很多优秀的年轻教师会流向条件更好的学校,而不能走的教师也会因为一系列问题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学校注定会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样的事情一经发生,其势头是不可逆转的。 十年后金堂教育中有没有赵镇二小的一席之地,是要看所有赵镇二小人是怎么去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