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 坡
(诗歌原创)
作者:钟明全
谏坡,谏议坡,界坡。广安县(现广安区)城北沿建设路上行,有一石板坡路,名之。
广安州新志载:谏议山,州五里,古名车婆岩,旧有亭。左正言张庭坚之故居。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今四川广安)人,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调成都观察推官,寻为太学《春秋》博士。绍圣间统判汉州。四年(1097年),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坐折简别鄒浩免。徽宗即位,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在职逾月,数上封事,反对恢复新法,称颂司马光、吕公著之贤,又荐用苏轼、苏辙,颇忤帝意。旋出为京东转运判官。改知汝州。寻降为通判陈州。崇宁二年(1102年),蔡京还朝拜相,欲引庭坚以为己用。不附,即入元祐党籍(宋徽宗即位后,听蔡京之言,将哲宗元祐中任职、曾对王安石《新法》不满的大臣司马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等309人列为“元祐奸党”,并将其名单刻石,颁布全国,这就是有名的《元祐党籍碑》),编管虢州(今南灵宝县)。再徙鼎州(今湖南常德)、象州(今属广西)。五年(1106年),赦归故里,卒于家,时年57岁。谥节愍。
陆游曾题诗《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春风疋马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陆游诗中,充分肯定了张庭坚忠肝义胆、仗义执言、一心为国的心志和精神,也描述了在陆游的心中,广安较之皇城,是何等的僻远、落寞。一个爱国如家的贤士能人,却在国家危亡之时无能为力;而庸才、奸臣当道的朝政,中原不败,已不可能。任谁在那样的环境下,也难展抱负,最终只落得贬谪流放、老年无靠、穷愁潦倒、悲憾离世。陆游再想自己的境况,与张庭坚又何其相似。所以,只能认命,一生功过且让“后世”评说。唯觉叹息的,当是知人不易。芳与臭,皆为读书之人论断。这是何等的感叹,何等的无奈,何等的悲愤。
1972-1980年,家在金广期间,我们与谏坡有着血肉般的联系。金广(原叫保安寨——保卫广安的山寨),我们生产队的田土就在谏坡之上。谏坡,联结广安县城与金广(包括往协兴及以后道路)的纽带。那时,从北门口出城,过洗脚溪,上九十坎,路过杀人碑,再经过一段路,就来到谏坡脚下。沿着谏坡,一步步上行,就有一棵高大的黄桷树笼罩在人们头顶。这里阴凉,是休憩的好地方,也是人们传换信息的所在。想起那时候,我对谏坡的名字仅限于“界坡”,以为是分界之意。曾经在学生时代,意气风发,常以一口气跑上几百步石梯的界坡而引为自豪。而今,长长的界坡,因为公路,因为城建,因为房舍,已经面目全非,只留有二百余步石板路,让人能依稀感觉旧日的风貌。那溜光溜光的石板,被磨得更加光滑。想想,就知道,那是经过了多少风雨,经历了多少搓摩,经受了多少荷载。
现在将张庭坚,将人类历史上那些忠肝义胆、精忠报国之人的言行举止、凛然正气进行对照,更看出了谏坡的真正内涵。谏议,已不仅仅是对一个旧有的官员的称谓,他更是人们对真理、对忠良、对善美的希望和祈愿。
有时我又想,这谏坡真的有点像一块向“上天”奏报的笏板。那一块一块的石板,又多像一块一块小的笏板,让人翻读,让人领会,让人铭刻。
仰面向上的谏坡,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又应该让我们留下什么样的记忆?
我在思考,我们一起思考吧。
——题 记
那是一座举目所望的缓缓山坡
沿着洗脚溪 九十坎 杀人碑
一块块石板铺就的长长的大路
将历史的脚步一步步向上抬举
谏坡之下是渠江边的广安州城
谏坡之上是保安寨及外的土地
谏坡因张庭坚而名传千年万代
谏坡因分割城乡让人记忆深刻
脚板在谏坡光滑的石板上行走
仿佛用生命在笏板上血汗诤书
贩夫走卒与兵士谋臣同怀想念
忠义之子与奸佞之辈进退殊途
身居广安者希望保卫护佑广安
身兼天下者希望保卫护佑天下
然而啊 才叔庭坚 放翁陆游
你们的富国愿在何时得了回报
那棵高大挺拔的黄桷依然葱翠
那张朝天秉执的笏板已然断裂
那条一步一谏一谏一步的坡路
显得是那样的孤单那样的寂寥
荒草遮盖了那张张挺直的笏板
落叶覆盖了那匆忙奔走的脚步
随时而变的山川风物节令季候
谏坡凉亭上任由风雨日月评审
2011-6-3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