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通江和通江人:县很穷、人好吃、爱攀比、物价高。不知道咱们通江人自己觉得我们中了几招?
我的印象中,小县城的范儿,就是应该拥挤不堪、道路泥泞,虽然嘈杂,却充满了人味儿。如今,回家,通江变化很大,有了公交车、有了单行道、有了停车场,虽然外表繁华了不少,但依然无法掩盖道路狭窄、交通拥堵、灯红酒绿之下,人的素质不高的现实。
先说说县穷,大家都知道,通江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已经很久了,不知道这帽子是个香饽饽还是怎么的,一直都扔不掉,或者说,根本不想扔掉。再怎么,国家每年还得扶扶贫,是吧。(就不详说了。)
虽然通江穷,但是通江的人可不穷。这就要说到“爱攀比”的问题了。每年假期回家,大街小巷,穿得花枝招展的阿姨、大婶们,摇曳多姿。随便在街上进一家卖衣服的商店,衣服都是上千上千的,每次想给父母买点什么,一看价格和质量,始终觉得不划算,还是回成都买了寄比较好,毕竟咱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
近几年,我听家里人说,通江人又牛了。很多人已经跳出了“小县城”的圈子,开始走上市、省的阳光大道。当然,我不是指其他什么,还是说的穿衣打扮。很多人,尤其是通江的女人,喜欢去巴中、成都、重庆之类的地方买衣服,仿佛这样才能显现出自己独特的品味。当然,你有钱,别人也管不了你。但是,通江有几个亿万富翁,我是不清楚,但是看着情形,应该很多吧。
突然想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个朋友说,他在公司上班,来了一个不起眼的人,全身没有一件上千的,但是当这个人离开后,他的老板说:“你们可别小看了这个人,太TM有钱了。”
然后所有人都顿悟,原来古人说的“人不可貌相”是那么的富含哲理。
说说坐公交,我不清楚什么时候有的公交车,但至少也有段时间了吧。大多数人一上车便会找个地儿,一屁股坐下然后不轻易挪动,即便是看到孕妇、老人、小孩、残疾人,都是一副任泰山崩于前而我自巍然不动的气魄。连让个座的都没有,所以更别说那些在车上脱鞋、吃东西、扔垃圾的了。(并不是我就比他们高尚许多,至少大家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是么?)
说说好吃嘴。这个本来我没有资格去评价,但是每次回家,几乎大小餐馆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要是稍微有点名气的餐馆或者小吃,去晚了要么没有,要么等着吧。通江人是不排队的,总是“能者居之”、“强者优先”,只要你能插上、你能比别人先,那就是你有本事。那些挤不上队,赶不上趟的,买不到也是活该。
物价高这个话题,可能大家都懂。楼主也是资深吃货,出来十年,至今难忘家乡的酸辣粉和春卷。(口水都来了)当我第一次吃上酸辣粉的时候,我依稀记得,8毛钱一碗,还是很大一碗。16年过去了,除了碗底越来越多的豆芽海带等等“填充物”,8元一碗的酸辣粉少的不仅仅是那几根粉条而已了。春卷,通江人都知道,邮电局那家的春卷是全城最好吃的,虽然以前几分钱一根,现在5毛钱一根(上次回去时5毛,不知道涨价没?),但是每次回去,总是要去吃上几回,并且希望老板能再多做几年,让我可以再多吃几年。
以前读书的时候,朋友们喜欢听黄家驹的歌,喜欢看古惑仔的电影,所以当时打架的特别多。每次邀朋引伴,去为数不多的几家KTV、水吧、酒吧什么的喝上几杯,总觉得很豪气,那个时候,整场下来也就100多元钱。现在回家后,身上没有带什么钱,千万别跟人说请吃饭的,不算酒钱,少了几百,可能连餐馆都出不来了。
或许大家都是考虑到物价太高的原因,所以好多朋友回家后都是静悄悄的,渐渐地,感情也随着物价持续上涨而变得清淡寡味,再也没有年少时的那种感觉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学学新闻媒体哪儿扔哪儿甩的态度,我也就此打住,大家勿喷,我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