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们可以没有娱乐,没有汽车,没有肉吃,但不能没有粮食。每年的粮食收成,都是人们和国家关心的重要事情。
今年的天公不作美,在夏收时,有些地方出现了连续大雨的现象,特别是河南,导致小麦出现了发霉、发芽等让人揪心的现象,影响了小麦的收成数量和质量。
在此种情况下,人民网对夏粮的产量问题作了深刻评论,主题是“稳中略减”。意思是,产量略微减少,具体比去年减少了25.5亿斤,但粮食产量依旧稳定,处于高位。
人民网洋洋洒洒评论上千字,除了表达“产量稳中略减”的主题思想外,还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土地面积播种量增加。第二,在未来,粮食需求还会增加。第三,粮食生产是系统工程,涉及种子、收割机器、天气等各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掉链子,都可能影响粮食收成。
人民网评论可圈可点,但网友的评论却扎心了,让人民网无地自容。
有网友称:“不让机器下高速,要先收费。”
还有人称:“不容易啊,终于没有继续丰收。”
这些网友都话中有话,对人民网的评论冷嘲热讽,内心充满着一股不服的怨气。
这种现象需要警醒了。人民网的评论,一般代表着官方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网友总是喜欢和人民网或人民日报的评论针锋相对,总是质疑人民日报等官媒的评论。这种现象的产生,意味着官方看法和网友看法之间存在着裂缝,甚至有时是背道而驰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实事求是。
对待任何事,以事实为准绳才能让人服气。人民网说“稳中有减”,应该是事实,但网友们为何都说出一些扎心的话呢,其实就是因为有些官媒的评论脱离了群众,让群众已经对官媒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态。比如,前段时间,人民日报称,青年要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种评论让许多网友大感愤怒。
我们不能站在制高点上去看问题,而应该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真正的需求,给出切合实际的建议。老百姓都明白是非,真对老百姓有意义和价值的评论,老百姓不会不买账的。
其次,在各种事件上的处理要更加精细和以人为本。
在河南收小麦的那段时间,一些收割机无法下高速,导致有些地方的小麦不能及时丰收,耽误了粮食产量。这件事给网友留下了口实,自然会加大老百姓心中的怨言。诸如此类的事,都会加大官媒和网友之间的矛盾。
最后,网友要提高辨别力。
网络消息鱼龙混杂,真假参半,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增量时,也要提升鉴别信息真假的能力,不要轻易被带节奏,陷入自怨自艾和牢骚满腹之中。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变得更好,让中国人生活的更美好,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去努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来,高速发展,我们都高兴,也希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希望老百姓的生活也能跟上中国发展的节奏。
这样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