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那时的中专生活远没有现代大学生活这般多姿多彩,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正如有的朋友所说,看了一大堆杂书,“认识”了张恨水、沈从文、郁达夫、还有老徐。。。周六、周日就没日没夜的看港台的录象,这便是我们全部的精神食粮。
中专四年,得益于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我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每个寒、暑假,父亲老早便帮我联系好了见习的地方,有时乡镇卫生院、有时是个人诊所,看病、输液、打针、打杂,无所不干。所以,当别人战战兢兢、笨手笨脚开始学习穿剌的时候,我已经能娴熟操作。。。
记得,出去实习之前,我们全校所有的专业加起来就1000多人,可是,一年的实习回来后却异然发现 :四处人头攒动,新生一年级就约有1000人,新增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针灸、美容保健,五花八门的专业都出来了,发展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学校人满为患,原有的教室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正在准备着将学生宿舍改造成教室。。。这样的情形,让我有些隐隐不安。
临毕业之前,学校搞了次毕业生见面招聘会,有些单位到学校选人。当中不乏一些药厂、医疗器械厂。是的,我的一些同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让国人最深恶痛绝的职业---医药代表。这批人很多也在这个行业得以发家致富,最后成为了药厂老板和医药公司老板,这都是后话。最令人动心的莫过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华西医院、北京301医院的护士招考,其实当时凭自已优异的成绩,被录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进这几家医院都要求先交2万元,我不知道这2万元钱是医院收,还是学校收。但是2万元啊,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2万元,足以让我的自信心倾刻土崩瓦解。也许,你不知道,在98年2万元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在城郊修一幢二楼一底的房子。虽然自已知道,如果跟父亲开了口,为了我的前途,他会倾其所有,就算是举债也在所不惜。但是,我真的不忍心,不忍心父母为我操心劳碎,最后还要变得一贫如洗。当时,他们的生意刚起步,资金也非常的缺乏。虽然,动心了很多回,但2万元钱最终令我望而却步,放弃了那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批同学中,有个耍的好的,后来读研、应征入伍,成为了别人口中的“首长”。有没有一点儿羡慕?我问我自已。可能有一点点儿吧,我想。呵呵。
学校招聘会没找到工作,也只剩下回家这条路了。我记得,毕业时学校发了个派遣证,让我们到当地的人事局报到。也真巧,当时的人事局局长是父亲以前的同事,起先我还有些暗暗高兴,朝中有人好办事,不是?可是,那不是拼爹的年代。父亲的同事,很为难的跟我父亲说,不是不想帮忙,但是这几年各大、中专院校扩招,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人,真不知道该往哪儿分?适逢机构改革,很多医院的人员都还要分流,根本都不缺编,市县医院本科生都安不下,中专生进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一席话,让我明白过来:曾经是时代宠儿的中专生,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囡巴猪儿----椪不上槽,只有靠边站的份儿。可是,我们是带干部指标的,当初说了要的分配的啊!我跟父亲都急了!然后,那个人事局的局长就给我们建议,要不去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地方缺医少药,进县医院绝对没问题,一切由他来安排;要不就去乡镇卫生院,自已先把单位联系好,然后回人事局参加录用考试,走个过程,再分下去。父亲哪舍得我去边远山区受苦啊,那就退而求其次去乡镇卫院吧!
父亲希望我能去他曾经工作过的那个郊区的区医院。那个地方离城进,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经济条件也不错,最关键的是区医院的院长是父亲的老友,父亲说,相信他一定会买帐的。可是,到了那个区医院后,那个姓徐的院长,头摆的跟拔郎鼓似的,一个劲的说“对不起”。说他们医院即将面临机构改革,区、镇两级医院即将合并到一起,现在都已经人满为患了,哪儿还敢进人啊!父亲说,进不了“正式”的,就先进临时的吧,护理、检验、B超都行。学了四年,总不能白白浪费了吧!如果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费用都可以由我们自已来解决,不占用医院资源。我感觉父亲的语气里有一丝乞求,说真的,当时真的很难过,觉得自已真没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很无奈。可是,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而求其次都不行。院长一再的给父亲解释,“临时工”太不可靠,怕到时候机构改革,我被解聘了,他无颜面见好友。多年的朋友,实在抱歉,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他建议我们去另外一个比较偏远的乡镇看看,据他所知那个乡镇正缺编制,而且院长是他以前的老部下。。。于是,他当着我们的面给那个乡镇的院长打了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