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462|评论: 23

我在川剧音乐现状研讨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很荣幸作为中国川剧网川剧论坛的代表,出席这个会议。我虽不是川剧业内人士,但和川剧论坛数千位不同年龄层次的网友们一样,对川剧这一四川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十分关注川剧以及川剧音乐的现状和发展。

从川剧论坛开播直至现在,亲爱的网友们一直致力于川剧传统剧目音像资料的收集工作,从230年代阳友鹤,张德成等前辈艺人的百代唱片, 80年代的广播录音,电视录象,到现在火把剧团以及成都市川剧院的现场录音录象,大家都进行了精心的整理。作为川剧观众,我们对于传统戏是最喜爱的。透过这些珍贵的资料,也可看出川剧音乐在发展和变革中,前辈艺人倾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以《宫人井》里的耍水为例,解放前,男旦表演艺术家一般采取传统梭梭岗曲牌进行演唱,出场就是“青山青的多雅秀,绿水汪洋浪悠悠”;解放后,何国经老师等在原有音乐基础上,谱腔演唱,将四川清音哈哈腔,四川民间音乐元素吸收进来,从而将“站在了船头观景秀”这一经典唱段推向全国。780年代的《红梅赠君家》,《金沙江畔》,《蝶恋花》,《江姐》唱段中的“巴山蜀水要解放”“不要用哭声告别”等新创作剧目都进行了大胆尝试。虽然大家在当时热衷于讨论定音锣鼓是否合理,加了钢琴伴奏是否得当等观点。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些音乐作品,她们都始终注意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许多改革成果也影响了后来川剧音乐的发展。

作为广大观众,我们也深知,川剧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考验,那就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队伍及演出队伍的老化;川剧正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考验,那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和对老观众的巩固与对新观众的争取;川剧已到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形势下,少数川剧专业人士固执己见觉得老的东西就一定是糟粕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就一定要进行改革。岂不知,唐三千,宋八百,说不尽东周与列国的川剧是无数前辈艺人200多年在舞台艺术实践的智慧结晶,观众是它最大的受益者和最有力的发言人。作为观众中的一员,我代表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吁和诉求,我们不是不同意川剧以及川剧音乐进行改革,其实改革从川剧诞生至今就贯穿始终,如若没有改革,就没有五腔合一,没有改革,就没有50年代泸州川剧团率先开始的女声帮腔。但如何取舍,如何变革,要接受观众的意见,听取观众的呼声。

近年来,川剧陆续创作了《金子》,《易胆大》,《欲海狂潮》,《红梅记》等剧目,还拍了很多川剧电视。有些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受到观众的喜爱,而部分作品在改革发展的尝试中却没有很好的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舞台表演有时像比较传统的正剧,有时却像时下流行的滑稽小品。各种杂耍、特技,毫不新鲜,还有失误,只要是川剧就一定要上变脸吐火,俨然是一场川剧绝活大杂烩许多作品歌不歌,舞不舞,甚至听不到川剧锣鼓的声音,全是所谓的电声音乐,帮腔也一味的变成了大合唱。有些演员在演唱中炫艺取巧,片面追求高音。近期上演的一些川剧电视剧,连川剧高腔音乐都失去了本味。试问这样的作品即或可以获奖,但凭心而论,它姓川吗?叫川剧吗? 我们不能说,在唱腔中用了几句越剧腔,几句豫剧腔,就叫作吸收借鉴了其它兄弟剧种。即或是采用四川扬琴腔,清音哈哈腔,也需注意音高,节奏,旋律的变化,尤其是川剧演员最弱的音准问题,切不可顾此失彼,生搬硬套。因此,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而不失传统,永远值得业内深思。

在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看《易胆大》的唱腔处理,以下文字转自于川剧论坛资深网友悠哉乐斋《我看易胆大》一文。“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收到了新老观众都喜欢的效果。在很多唱段中,基本保留了诸如[北一支花][红鸾袄][苦皮][水底鱼]、、、、、、等曲牌的远汁原味,就是在谱腔中的一些唱段的关键字句中也用了“干唱”的技法,既在“词眼”上保留了高腔的徒歌特点,又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同时又亮了川剧婉转优美的唱腔和川剧演员驾驭声腔的基本功。在序幕中,用深沉吃重的“川江号子”的音乐语言唱出了“漂啊漂,漂不尽的码头,走啊走,走不完的台口、、、、、、”一下就把人们的心收紧了,“匡”的一声蛮锣就把观众带到那暗无天日的时代。过去{红鸾袄}是“用于喜则喜,用于悲则悲”,而在易胆大决心要为师弟报仇时的一段中心唱段中,把两支不同宫调的曲牌[红鸾袄][一支花]联在一起套用,突现了剧中人物由悲而愤,由愤而怒,由怒而斗的思想过程,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一闹茶馆)中唱“吊孝思春”时,非常恰当地使用了[苦皮][一字][垛子],还加了[襄阳梆子]的音乐元素,借骆善人的力打麻大胆的气焰,使人感到无比的痛快。在骆善人威胁易胆大,调戏花想容一场戏中,先用高亢有力的[西皮倒板]的头子过门作背景音乐,充分衬托出易胆大的浩然正气。后又用[二黄散板][二黄平板][二黄阴调]组成套曲,很好地表现了花想容的无奈,骆善人的淫心,及花想容的悲愤。在配器上用碰铃伴奏[一支花]的谱腔和[阴二黄],进一步丰富了川剧的音乐表现力。在叫麻大胆出来磕头时,用[秧歌锣鼓]突显了戏班的喜悦和斗争的民间性质,也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我听了全剧音乐后感觉很舒服很过瘾,可以说,《易胆大》的音乐唱腔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时下,我们欣喜的看到成都市川剧院恢复了日常的传统折子戏专场,年轻演员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栽培下,不断学习演出传统剧目,每周六热闹的悦来茶园里不光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许多和我同龄的年轻戏迷,大家爱好的都不是变变喷喷,而且原汁原味的川剧折子戏,高腔皮黄弹戏才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代表广大年轻戏迷由衷希望业内人士立足传统,遵循规律,把前辈的宝贵遗产进行最大限度的继承和挖掘,多排演传统剧目,对川剧高腔四大本头戏,四大记,五袍四柱江湖18本等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性的恢复演出,我想川剧网友们都会到场来扎起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12-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川剧五腔共和在我看来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而已(只不过采用四川话道白和演唱罢了)。要真真正正的五腔共和(器乐、内容、风格的完全糅合)——川剧音乐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这个优势是其他剧中不可比的,其中就包括京剧。

    传统是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每一出戏都是如此,可以对传统的戏进行整合,把几出戏整合为一出戏。其实好多传统名剧都是在演出中不断地改革与整合之下而得来的。

发表于 2008-1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金子》这出戏就很好,但就是有一个川剧的通病(包括陈智林版的《易胆大》):器乐实在是很糟糕。

发表于 2008-1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好讲得好!

"只要是川剧就一定要上变脸吐火,俨然是一场川剧绝活大杂烩。许多作品歌不歌,舞不舞,甚至听不到川剧锣鼓的声音,全是所谓的电声音乐,帮腔也一味的变成了大合唱。有些演员在演唱中炫艺取巧,片面追求高音。近期上演的一些川剧电视剧,连川剧高腔音乐都失去了本味。试问这样的作品即或可以获奖,但凭心而论,它姓川吗?叫川剧吗?"

发表于 2008-12-6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戏改得来就是“话剧加唱”,没盐没味!除灯光服饰外没有看点,大多数戏迷还是喜欢老祖宗的东东。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08-12-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得好呀!希望川剧人能多听下群众的呼声!

发表于 2008-12-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之作

发表于 2008-12-6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代表川剧论坛网友参加主要由专业人士参加的《川剧音乐现状研讨会》是件很好的事。一方面表示主办单位和各方面对我们川剧论坛网友的重视,一方面也能给那些专家们带去川剧网友的呼声。

川剧就是川剧,哪怕现在市场不大,也不易流行。

改革发展是必然的,关键不是改不改,而是怎么改,既保留川剧的精华,有川剧味道,又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喜爱。

希望这些研讨会不光是务虚,能通过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把川剧的音乐做的更好。

发表于 2008-12-6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里有很多好的,只是要把这些好东西如何发挥出来,如传统的江头桂包含了音乐中的离调,这些手法不是现在的,而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将其整样用的问题。歌剧《江姐》也大量地吸收了川剧高腔璇律和川剧锣鼓,让人听后耳熟能详。

    好文章收藏了哈!

发表于 2008-12-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的,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不喜欢川剧。和川剧的锣鼓有很大的关系。其一是锣鼓的音量控制的不好,其二是我说出来有点伤人,但不说又不行。我问一下诸位朋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同感?你如果走在街上或者半夜或清晨一大早上听到川剧锣鼓,你第一个想法就是又死了人了。也就是说听到川剧锣鼓就联想到死人了。哎!怎么办!如何让人们不有这样联想!明明是很高雅的艺术,却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很多人很忌讳)可不可以专门写一些办丧事的锣鼓。或者作一些规定,那些锣鼓不能用于打死人锣鼓。你看京剧,黄梅戏,越剧很多剧种都不是这样的,这个也许和四川的道教文化道教音乐和道教乐器有一定的关系。川剧的锣鼓韵味十足,精气神十足。怎么改?这还只有靠你们搞川剧音乐人的了。少务虚多务实。多做多讲,多引领往高雅的方向带领......大家没有了忌讳哪个又不想装高雅。以前川剧音乐是依附于道教音乐和道教乐器那现在依附于什么作为载体。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也不要忘了与时具进!!!![em30][em30][em30][em30]

发表于 2008-12-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2-7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11台演的(王熙凤)我就不知道它是那国的川剧?[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8-12-7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好!

发表于 2008-12-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好评论有理,

   代戏迷一吐心声!

发表于 2008-12-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楼主的观点是对的>

发表于 2008-12-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好,楼主辛苦了哈!

发表于 2008-12-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zhcy58在2008-12-7 0:49:00的发言:
中央11台演的(王熙凤)我就不知道它是那国的川剧?[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它一出世,就得到冷遇,没有哪怕很少的喝彩,央视首播竟然摆在深夜1、2点钟,也够被踏謔的了,应该引起创造者们反省,这样的东东最好不要搞了,会砸自己的牌子。

发表于 2008-12-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下,我们欣喜的看到成都市川剧院恢复了日常的传统折子戏专场,年轻演员在老艺术家的悉心栽培下,不断学习演出传统剧目,每周六热闹的悦来茶园里不光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许多和我同龄的年轻戏迷,大家爱好的都不是变变喷喷,而且原汁原味的川剧折子戏,高腔皮黄弹戏才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代表广大年轻戏迷由衷希望业内人士立足传统,遵循规律,把前辈的宝贵遗产进行最大限度的继承和挖掘,多排演传统剧目,对川剧高腔四大本头戏,四大记,五袍四柱江湖18本等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性的恢复演出,我想川剧网友们都会到场来扎起的 }

支持人间好的观点!说得太好了!!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8-12-10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间好在参加会议前曾将发言稿在电话里念给我听,又用QQ传来,我认真聆听和拜读后,真觉得不错!

他说出了广大论坛网友的心声!

谢谢啦,人间好。

咱论坛网友有水准!

发表于 2009-7-1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真正喜欢川剧的人,就是喜欢传统的东西!乱七八糟的东西是惑那些不懂的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