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巴州区实施的“1小时工程”,使巴中市区至各乡镇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既方便了百姓出行,也为乡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姓对此拍手称赞。然而,仅隔数年,巴中至顶山一线公路因长期缺乏管护,早已破烂不堪,在前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检查中,顶山排名倒数第一,我想这样的结果与顶山因偏踞一隅,长期不被县、市党委、政府所重视不无关系。如果顶山持续孤悬下去,“墨脱”现状得不到改变,边远乡镇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只能是越来越远,人民群众的生活必将愈加糟糕。
从巴州城区到顶山不到50公路,但公路上大小坑洼却不少于2000个,其中大面积破坏以及深达30CM以上沆洼不下500处,安全防护设施不全,失效的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因选路造成交通事故、险情的现象时常发生。对此,司机和群众怨声载道,骂娘声不断。笔者曾问靠公路生计的运输车司机了解这方面情况,他说已经反映多次,但均未引关部门重视,尤其在取消养路费以后,更是无人过问,因人家手里有权,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一忍再忍。老百姓身微言轻,无人理采,那沿线的地方党委、政府在这方面有没有作为?对此,笔者不“敢”问,所以也就无从得知。不过,听一些群众议论,有些乡镇领导成天扎在城里忙着自己的事情,他们对于工作的乡镇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道路烂不烂,经济能不能发展,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在一次去顶山途中,笔者看到这样一幕深感欣慰:一个住在公路沿线的老妇,手持铁锹向公路大坑填土。于是,我下车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她问答说:“公路大坑一遇雨天就会积水,车子一过将污水溅到到处都是,其实用点沙石就能把坑填一填,车开起来也就安全多了”。听到这话,我感触颇深——老妇都能想到,并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为何我们的交通部门就想不到,实施起来为什么就这么难。
古人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的巴中在“大交通、大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拓气魄突破蜀道难的禁锢,不断消除地域边缘的劣优,提升区位竞争优势。作为字水人,我真诚期盼开放、和谐、富强的巴中迅速建立,同时也希望巴中主要领导在书写大手笔的同时,不要忽视那些偏远的,最能体现民生的小事。
版主注:2009年7月29日
本论坛收到巴中市交通局对该贴文的回复,感谢相关部门对交通问题的关心与重视!
回函内容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陈香谷于2009-7-29 15:04: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