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60|评论: 5

凤凰山下闲话充国之一 忠义之邦第一人纪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不才在论坛上发了很多关于西充的文章,但总觉得很零散,有必要整理一下。

有很多重复和疏漏的地方,敬请大家指正。

1150192818825.jpg





一,纪信的故事

    在西充县城的纪信广场上,坐落着这样一组群雕:在马夫驾驭的汉王高辇上,王者装束的纪信巍然屹立,他左手扶车轼,右手捋胡须,神态坚毅,气宇轩昂,紧随其后的是猎猎战旗下慷慨赴死的64位汉军将士。群雕最后,以刘邦为首的24骑在月光下背道而逃。这组群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纪信诳楚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被困荥阳,城内粮尽兵疲,众将无计可施,城外楚兵如蚁,四面夹攻,当此存亡旦夕之际,将军纪信秘见汉王,献计诳楚。于是汉使告项羽刘邦将降,后半夜,东门打开,陆续走出披甲女子2000余人,一直到天微亮时,才见一黄幄马车驶来,直行至项王前,项羽见车中端坐者乃将军纪信,方知上当,一怒之下烧杀纪信,纪信慷慨赴死。两年后,一个延续四百余年的强大的汉朝建立。而这位为大汉王朝立下盖世奇功的英雄纪信就出生于西充县,即2000多年前的巴郡阆中县高阳里。
   

   顺着群雕西侧的安汉大道出城,沿国道212线行至义兴场镇,再折而向东3公里,就抵达了纪信的故乡紫岩乡纪公庙村。纪信出生于该村瓜子沟,顺着当地村民手指的方向,只见九坪寨山巍峨如屏,山体延伸出对称的两个山梁,凹于山梁间的瓜子沟内屋舍俨然,阡陌纵横。传说大概在秦昭王末年的十月十五夜,纪母李氏梦见一华服贵人手捧一封书信给她,醒后即生纪信。纪信自幼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每日五更起床,翻过西面的走马岭,峨东山,步行8里到石盘山腰的祈仙宫学堂上学。他酷爱军事,常带领伙伴自制弓箭刀枪,伐竹为马,折枝为鞭,行军布阵,互相攻击。瓜子沟西面山梁上有当年纪信练马驰骋的走马岭,练弓放箭的放弓岭,放藏神马的龙马洞。而今放眼望去,只见崇山峻岭,茂林幽深。
   
  传说纪信青年时在龙马洞得一白马,遂骑此马外出,追随阆中人范目,在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中转战于秦巴山区,后汇入刘邦的反秦大军中,至公元前206年,纪信在鸿门宴上保刘邦从小路逃回灞上,他已是刘邦身边与樊哙、夏侯婴齐名的贴身武将。
   

   瓜子沟东面是灯杆山,绕过灯杆山向东不远便是歇马桥,传说纪信少年时常以木棍当马骑,上课时又让“马”歇于桥下。纪信从武,一直未归,纪家人不知诳楚之事,朝廷派纪信之子骑父亲白马来寻访,家乡人以为纪信犯上,要被株连九族,于是或逃命,或改姓,来人只好打道回府,行至歇马桥,白马驻足不前,泪水长留,回头遥望,一行人又筑“望乡台”,焚香祭拜。两千年沧海桑田,歇马桥只剩下一眼桥洞,掩映在绿草茵茵,夕阳余晖之中。
   

  公元前202年,大汉王朝建立。刘邦感纪信安汉之功,即将纪信故里阆中县之南地区,今南充、西充、蓬安、岳池、武胜等地划出置新县,命名为“安汉县”,开了以纪念功臣而置新县的先河,并在纪信故里建庙,历代祭祀。
   
  公元2002年,西充县纪信广场建成,威武群雕,再现英雄当年扶危救主的忠义壮举,正是“骑白马以扶刘,见危致命,汉室功臣居第一;驾黄车而诳楚,替王身死,果州义士勇无双。”

    21415J143-0.jpg





二,对纪信的历朝褒奖

   纪信(?-前204),字成,初时刘邦的部将。先从刘邦起兵,为部曲长。前204年,纪信在荥阳城被围时假扮做刘邦的模样而让刘邦逃脱,自己也因此被俘,后被项羽处死。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政权后,便于第二年将纪信家乡从阆中县分出,汉高祖御赐“安汉”,属充国县。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621年(唐武德四年)又将纪信家乡从南充县分出,新置西充县。故纪信为今西充县人。

由于纪信为保刘安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人立庙以祀。且历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纪信替死》的英勇事迹也被搬上了文艺舞台。

南充还被誉为“忠义之邦”。唐尚书右丞卢藏用在西充做县令时曾作过《吊纪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纪将军庙碑记》中说:“汉高帝之兴,有天命哉。方因困于荥阳,其势甚危,一时谋臣多亡去者,独将军死焉,呜呼!古固有死,贵成天下事也,若将军之死......。”宋果州太守杨济有感纪信诳楚成汉,书刻“忠义之邦”4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

明监察御史卢雍于1518年(正德十三年)秋九月过灵泉寺(今岳池县秦溪乡八角井),作《忠义之邦赞》镌刻于驿道旁边石壁上。赞文曰:“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也。监察御史东吴卢雍为之赞。道经灵泉,僧摩崖请题。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曰盍书是赞,从之。巴人旧封,安汉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维昔纪信,委质高祖,荥阳围困,乃请诳楚。脱王之厄,甘焚其身,岂不爱身,义重君臣。炎汉开基,信功维元,当时不录,帝亦少恩。大节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义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贤士辈出,民俗淳美,将军之风,使人兴起。我秉宪节,同爰咨询,爰作赞词,以示邦人。


明西充知县马腾云竖“汉将军纪信故里”碑于今西充县木角乡黄桷垭。

清西育县令李棠在《题纪将军庙》云:“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

西充紫岩乡的“扶龙沟”、“走马岭”、“歇马桥”、“望乡台”等纪信遗址和纪公庙,至今尚存。“将军神宇”为西充八景之一。

2001年12月,西充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西充县城南的晋东新区修建一座集市政集会、民众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纪信广场。经过一年的建设,一座气势恢弘的广场展现在西充人的面前。纪信广场之特色,就是中间那壮观的群雕。讲述了纪信驾马起义,汉王出逃的悲壮故事。为乡里敬仰,誉为“功盖三杰,安汉一人”。

2008121913275465689.jpg




三,纪信后人为何姓李?


   为纪念《三国志》作者陈寿而修建的万卷楼,耸立在南充西山风景区的半山腰。万卷楼里,对南充的历史名人依时间排了座次,汉将军纪信成为座次表上南充2200多年历史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纪信(?—前204年),史载为巴郡阆中县扶龙村瓜子沟(今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瓜子沟)人。之所以说纪信是阆中人,是因为秦朝时的阆中辖今南部、西充、顺庆、高坪、嘉陵、蓬安、岳池等地。公元前206年分阆中南边新置充国县,今西充划入充国县。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刘邦为了纪念纪信舍身保刘安汉之功,又将今西充划出设置安汉(辖今西充、顺庆、高坪、嘉陵等)。如果把纪信故里精确到一个点,那么,西充县紫岩乡纪公庙村便是也。
  
   作为纪信的家乡人,我初识纪信始于读初中时学习《鸿门宴》一课。课文载:公元前206年,势力大于汉王刘邦的西楚霸王项羽听取了“亚父”范增“急击勿失”的建议,在鸿门设宴,借机杀掉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于张良、樊哙、纪信等人的忠心保护,施巧计得以脱险,从而使刘邦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语文课老师陈艺华讲这课前,把我们首先带到西充县城边竖立着“汉纪信将军故里”碑一带参观。参观后,陈老师说,《鸿门宴》里的英雄纪信就是我们西充人,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纪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习《鸿门宴》也十分地用心,乃至20多年过去了,其中的一些段落还能背诵。
   后又从《史记》中知,公元前204年,霸王项羽率军围困汉王刘邦所在地荥阳,月余,“汉王食乏,恐,请和。”“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学习《鸿门宴》时,时任西充中学校长是吉怀江。陈老师还介绍,吉校长原本姓“纪”,为什么姓“吉”?纪信诳楚救汉事件发生后,纪信的后代和族人怕项羽灭其九族,都不敢在原地居住,更不敢姓纪,部分人迁至今西充县木角乡秀峨山枣儿岭(现将军碑村)和常林乡一带居住,并改姓吉。明万历四年,西充知县马腾云亲笔书写了“汉将军纪信故里”,刻于石碑,立在枣儿岭。留居原地的人,全都改姓李。所以,今天紫岩乡纪公庙村瓜子沟均为“李”姓。
  
   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在西充县观凤乡、青狮镇、 紫岩乡工作过。这些乡镇都有纪信的族人。我才知道,也有“意志坚强”者,就是杀头也要姓“纪”。比如青狮镇大寺垭村就有众多居民姓“纪”。对于改姓的说法,还有另外的版本。据纪信后代——紫岩乡纪公庙村村主任李明福、退休教师李同华介绍,他们之所以改姓“李”,是因为刘邦的嘉奖。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称帝后,为了彰显纪信诳楚兴汉之功,加封族人。汉都城长安到紫岩相隔千山万水,当时信息不畅,家乡人都知道纪信少年读书时好斗,常以木棍夹胯下当“马”骑,上课时又将“马”藏于学校附近一桥下,让“马”休息——此桥后被称为“歇马桥”。纪信青年时在家附近龙马洞得一匹白马,遂骑此马外出从武,一直未归,纪家人遂不知诳楚之事。朝廷派纪信之子骑父亲白马率兵赶往紫岩寻访,家乡人还以为纪信作乱犯上,要被灭九族。于是,逃命的逃命,改姓的改姓。以至于朝廷来人没有打听到纪信后代及族人,只好打道回府。当一行人行至“歇马桥”时,白马驻足不前,泪水长流,回头遥望。一行人又在不远处筑“望乡台”,焚香祭拜。所以,纪信故里没有留下金碧辉煌的纪念建筑。现存简陋的纪公庙(又称纪侯祠),都是后人集资修建。过去,纪公庙里有许多匾,如“功高三级”、“笃身扶龙”、“西汉一人”、“智诚赤地”等,可惜的是,这些均遭破坏。如今,在纪信故里所能看到的只有4间泥瓦木结构房屋的纪公庙和走马岭、龙马洞、歇马桥、望乡台、吼狮垭、放弓垭等与纪信有关的地址,听到更多的则是纪信的传说。
  
   据《西充县志》载:唐尚书右丞相卢藏用在西充任县令时,到纪公庙凭吊纪信,作《吊纪信文》:“身既焚兮业既昌,楚歌绝兮汉道光……思将军兮,允忠且义……跋涉草莽兮,词吊纪公。善彼勇兮,杀身为忠。”
  

纪信诳楚,突出表现了一个“忠”字。历代朝廷追封纪信,也围绕其忠。宋封纪信为忠佑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自宋以来,纪信故里就有“忠义之邦”之称。宋果州太守杨济还在南充城西金泉山赛云台观石壁上刻“忠义之邦”。清同治四年,顺庆知府恭鑫在《忠义之邦岩记》中说:“论者谓(西汉)四百年之天下,由于张良、萧何、韩信三杰之协谋戮力,而成于纪信之死……是邦以一人得名忠烈,励后人之意深矣。”
  纪信之忠义,励其后人以传承。我在紫岩工作期间,深深领会。
  

  纪公庙村距离紫岩乡政府约9公里,是该乡最远的村,距离周边乡镇均遥远。这里山高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很差。然而,该村民风淳朴,忠义厚道,他们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兴修水利、 建设公路、修建学校、发展果园、安装有线电视和电话,虽偏处一隅,却信息通畅、交通便利,村落建设得犹如小集镇。早在1997年,该村就建成了紫岩乡的首个“小康村”。
  
  离开纪信故里已经5年,然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还有纪信的那些故事,常在脑海萦回梦绕。千百年来,人们赞颂纪信,折服于他的“忠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千百年来衍生于纪信故里,激励着纪信后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6-1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婆就叫吉怀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不知道是不是纪信的后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该不是,西充乡土志就没有说。吉是另外一个姓,明代就在西充了。

发表于 2011-6-1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醉一陶然 发表于 2011-6-18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外婆就叫吉怀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不知道是不是纪信的后人


  你比我矮一辈,我外婆是‘有’字辈。叫叔。;P

发表于 2011-6-2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2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P6260014.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