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150|评论: 7

三月初三 问道龙多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多山FullSizeRender(1).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重庆龙多山位于陈抟老祖的出生地,重庆潼南县与合川区龙凤镇交界处,也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因其山势挺拔峻秀,峰峦起伏,逶迤飞腾,宛若龙蟠,故名龙多山。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龙多天下灵”之美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山的生日)数以十万计的人来此朝山拜佛,游览观光,领略这里的宗教文化。山上有飞仙泉、飞仙洞、飞仙石等八个历史遗址传说景点。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当时名字是“紫徵山”的龙多山里来了位异人——冯盖罗。冯盖罗是四川广汉人,偏偏选中这个跟自己老家不搭边界的深山,与家人在此结庐而居,专心炼丹,一意修仙。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全家十七口人成功飞升仙去,震惊了大山内外的凡夫俗子,龙多山的宗教文化也就此开始发韧。

    到了唐代,举国推崇佛教,武则天敕令山僧在紫徵山上建放生池,即供信徒放养水生动物积攒功德的池塘,同时将之更名为龙多山。天宝年间,山僧“奉旨醮祭”,李隆基钦定龙多山为佛山,颁诏曰:“五岳外别有它山,尊龙多山足以当之。”于是,龙多山与泰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等五岳,齐名天下。人们纷纷前往龙多山修庙筑坛,龙多山香火旺盛起来,达到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寺庙尼庵,隐隐闪现,晨钟暮鼓,不绝于耳。

    晚唐时期,尽管狼烟四起,龙多山作为一方净土,依然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归宿。由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导致的唐僖宗奔蜀,让一批官员墨客同赴西南。著名文学家孙樵被召往属地任职方郎中时,曾遍游龙多山。在停车游览的两日内,他浮想联翩,下笔滔滔,撰写了五千余字的《龙多山记》,将龙多山作为佛山的历史沿革考察尽细,备受时人推崇,还被收入《蜀中名胜记》。可惜此文现在已经失传,我们对龙多山的了解,或许再也无法比千年前的古人更加深入。

    太平年间的龙多山,是修行悟道的圣地,而乱世里的龙多山,毫无疑问又成了兵家攻防的堡垒。南宋末年元军入侵,合川军民在山上建了龙多山寨屯兵积粮,居高临下抵抗外敌。而明朝末年,这里则成为明军与张献忠激战的战场。崇祯十年,怀远将军都司佥书张应礼召集亲族百余人,援助援四川总兵侯良柱,攻打入川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龙多山上死伤千余人,乱石林立的山巅有山风呼啸、金戈嘶鸣,却再没有上古时期天降巨石的奇迹。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龙多山寨遗址,是清嘉庆三年为防御白莲教起义而修建,4道城门8个山头与孤崖绝壁形成环形城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龙多山景点可分历史遗址传说和自然风光两类,历史遗址传说景点有:巴蜀分界石,在山北面,一巨石中部断裂,传为古巴、蜀两国分界线。一个景点一个故事的有:静老崖、飞仙泉、飞仙洞、飞仙石、灵隐崖、仙台、癞蛤蟆石等。自然风光景点有:鹫台献瑞、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岩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堆翠等,此即龙多山八景。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三,道教主神真武大帝圣诞
4c84b0bagb5ec12f9ed5c&690.jpg
  《搜神记》卷二,谓玄天上帝“三月初三日生”。明初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谓:三月初三日,北方镇天真武诞生。元末明初之《玄天上帝启圣录》及明中叶《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所载相同。古街老巷游荡着神仙附体的雷人。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玉帝退位后真武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人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
    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0019b91ebfe213c8a1c5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多山周围老百姓都信奉佛道,每到三月初三这一天就会抗着报恩旗、端着贡品、打着自制的灯笼到太清宫朝贺真武祖师圣诞。春天到了,雨露滋润大地。也考验了这些朝拜信众的诚心,下雨路滑,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今天要走一个半小时。潼南政府早早的把停车场修好了,好收停车费。达到景区不到两公里的公路,几年都无人问津,真的该让纪委来查查了!
龙多山IMG_7654.JPG
龙多山IMG_7664.JPG
龙多山IMG_7665.JPG
龙多山IMG_7666.JPG
龙多山IMG_7680.JPG
龙多山IMG_7682.JPG
龙多山IMG_7684.JPG
龙多山IMG_7688.JPG
龙多山IMG_7690.JPG
龙多山IMG_7695.JPG
龙多山IMG_7696.JPG
龙多山IMG_7719.JPG 龙多山IMG_7692.JPG
龙多山IMG_7705.JPG
龙多山IMG_77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多山清晨仙境! 龙多山IMG_7772.JPG
龙多山IMG_7764.JPG
龙多山IMG_7765.JPG
龙多山IMG_7763.JPG
龙多山IMG_7750.JPG
龙多山IMG_7784.JPG
龙多山IMG_78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多山飞仙石,传说冯盖罗仙人在此飞升。
20160411_140245_000.jpg
wKgB4lOCGd6ANsenAAN_d39N31I41.jpeg
wKgB4lOCGduANtqWAAQeIBuOme021.jpeg
龙多山IMG_7781.JPG
飞仙泉,仙家修炼打坐的地方。
psb (1).jpg
psb.jpg
psb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多山最精华最珍贵的是千余年以来所留下的古石刻艺术。我们行至龙多山东岩,简直就像进入了一条古韵悠悠的历史文化艺术长廊。这里不仅有数以千计的摩岩佛像,而且还有众多的题刻珍品。最早的作品为东晋,多数为唐宋,明清亦有遗存。龙多山摩崖造像现存76龛,造像1742座(含千佛龛),因风化和人为破坏,多数残损不全。唐代凿造的“十佛龛”和“弥勒佛龛”为珍贵品。这些栩栩如生、平易近人的佛像,或站或坐,或躺或卧,或手拿念珠,或打坐莲花,他们的体态是那样的丰满,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安详。走进龙多山东岩,就像走进佛教之中的禅宗道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顾颉刚、杨家骆、傅振伦所著《大足石刻图征录》称:“合川多唐代造像,龙多山跳珠洞咸通五年弥勒佛龛,其最早也。”千佛龛气势不凡,石壁上整齐雕刻着上千尊佛像,在郊野历经一千两百多年风雨洗礼,依旧神采飞扬,让后来者深刻感觉到,前人的那份强烈而可贵的执着。此外多为宋代造像和明、清石刻,多剥蚀不清,仅明代万历阴刻划线“二仙传道”人物刻石保存完好,高3.2米,宽2.4米,刻冯盖罗、田老子像,每像高约1.5米,万历进士布政使李作舟题有《跋记》。 我们的祖先用摩崖石刻的方式,几乎完整的记录下了国人思想的心路历程。龙多山的佛像,表情生动、姿态夸张、五彩的颜色,让塑像显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灵动活泼。 wKgB4lOCGGiASbR8AANYWwdJnCk60.jpeg
QQ图片20160411134529.jpg
QQ图片20160411134524.jpg

wKgB4lOCG1OAZSjhAARnjNMQPZE88.jpeg
wKgB4lOCD72AcsIHAAQWGIn3CFQ24.jpeg
QQ图片20160411134540.jpg
QQ图片20160411134550.jpg
QQ图片2016041113444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60411134716.jpg       龙多山上的石刻碑记主要集中于东岩一带,时人称之为“碑林”。清代道光本《蓬溪县志•金石》收录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立、果州州学教授刘时行撰歌颂赤水程知县推行王安石变法德政的《知县程公政事记碑》;宋兴隆二年(1164)立、唐代古文家孙樵撰写的《龙多山录碑》;宋绍兴丁巳年(1137)立的《何麒诗碑》;宋乾道九年(1173)立的《张夫人梦佛记碑》;以及《宋乾道庚寅题名》、《宋文圣与诗刻》、《宋冯倓诗石刻》、《和冯使君诗碑》、《宋庆元戊午题名》、《宋嘉定辛未题名》、《宋文师敬诗刻》、《龙多唱和十咏诗刻》。光绪本《蓬溪续志•笔存》收录有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学者冯时行撰《龙多山鹫台院记》、淳熙己亥(1179)成都赵茂撰《龙多山至道观记》、宋绍定元年(1228)文熙之撰《龙君亭记》等。民国《合川县志•金石》收有唐代石刻7处、宋代72处、明代3处。漏收的有明代刘世奎题、现存55字的《龙多山题记》;明嘉靖十三年刘世奎作的《登龙多山诗》;明熹宗年间曹学佺题写的七绝《憩龙多山题子规亭》;清初蓬溪县僧福泰作的《龙多山八景》等。这些精妙绝伦的碑刻作品,或草书,或行楷,或魏碑,或隶书,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精妙的文字叙述与精湛的书法艺术,更为古老而神奇的龙多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wKgB4lOCBUKAd3aLAAQ8LbaW51A65.jpeg
wKgB4lOCBTyAGZeMAAOCHEf05BQ03.jpeg
wKgB4lOCD7yACqw2AAQqfhk2ZJQ11.jpeg
QQ图片20160411134517.jpg QQ图片20160411134610.jpg QQ图片20160411134615.jpg QQ图片20160411134622.jpg QQ图片20160411134555.jpg QQ图片20160411134510.jpg QQ图片20160411134644.jpg
QQ图片2016041113463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潼南这边的路太烂,下山鞋子都会被稀泥糊不见了,所以只能从合川那边下山。合川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大部分配套设施都已建齐,石头铺的石梯已经从龙凤镇直接修到了山上,方便大家问道修行,善哉!善哉! wKgB4lOB9h-AG4qvAAX3EvGMwds19.jpeg
wKgB4lOB_bqAeVF2AAVk51vcqhg57.jpeg
wKgB4lOB9w6AVmgJAALspRt272A23.jpeg
wKgB4lOCA0yAVQQqAASuirK1_Dg49.jpeg
wKgB4lOCAdaAKDPZAAOg8U_6DUs31.jpeg
wKgB4lOCAIOAMlPKAAK9PPuhdh039.jpeg 龙多山IMG_7864.JPG
龙多山IMG_7865.JPG
龙多山IMG_7861.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