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无语,忠烈无名——祭川军抗战之英烈
2016-04-04 4月4日,冒着瓢泼大雨,修水县爱心联合会、修水职高青年爱心协会(爱心联合会职高站)、修水大椿茶厂等一行30余名志愿者前往白岭镇戴家岭甘笼窝祭扫“抗日军人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达到目的地,志愿者到达墓群后,分组给满山可以寻找到的坟墓献上花,压上纸,上香祭奠!然后由修职青年协会的志愿者代表护送花圈来到“抗日军人墓”墓碑前,所有人庄严肃穆,由陈甫浩致祭文。 祭拜完毕,修水抗战研究员冷贺老先生讲解此抗战经历:1938年底,首任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率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部驻防平江,二十军军部驻修水白沙岭。从1939年9月下旬始,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部从鄂南等地经赣北修水多次企图进犯长沙。驻防修水白岭、路口、全丰一带的川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二十军,辖2个师6个团共计5000余人,在军长杨汉域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采取步步为营、昼伏夜出、逐个击破等灵活战术,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在南楼岭、苦竹岭、七里冲、福寿岭和金峰山等地与日军激战,战线绵延10多公里,进行了10多次大小战斗,打死打伤日军数百人,杨汉域部伤亡人数在1500人左右。 据白岭集镇60多岁的老居民冷才我介绍,以他的外公万昌福为首的当地老百姓,曾自发参与安葬这些为国捐躯的军人遗体。万昌福当时在地主家打长工,为此专门请了1个多月的假,来安葬这些抗日军人。万昌福曾告诉冷才我,这些遗体,有的身首异处,有的缺臂少腿,有的头被炸烂,有的胸前穿孔,真是惨不忍睹;因为人手不够,遗体太多,有的墓坑同时葬了几具遗体。 70多年过去了,这些抗日英烈的忠骨葬于甘家窝这座荒岭,几百座矮矮的坟墓,矮矮的麻石墓碑,碑上都刻有“古人坟”三字。在西南山脚的排水沟边,立有一块简朴的麻石墓碑,高约80公分,拭去碑上青苔,赫然可见“抗日军人墓”五个大字。由于长年累月的雨水侵蚀,墓碑已略向前倾。 因为墓碑已前倾得厉害,同时顾虑到将来雨水的冲刷会破坏墓碑。爱心联合会的志愿者当场筹集200元,请住在墓群附近的戴致汉老人代为修葺。 随后,大家来到路口英烈陵园、渣津烈士陵园祭奠。 红旗拂荡,国泰民安!烈士们,请安息!
祭烈士文 呜呼哀哉,泱泱中华,国难当头,四万万民众共仇敌忾。国共合作,团结一致抗日寇。百万蜀人负甲应全国,承古蜀之遗风,显孔明之战术,出剑门,至玉门,下江右,援南京。精士抗战,不畏生死,参军决不回头,沿大江东去。多少壮士一去不返,川蜀只留父母泪,天下皆存川儿魂。誓击日寇滚回倭地,杀汉奸以祭龙旗。 吾地湘鄂赣通运,日寇妄占据以支长沙,三战三败而不死心,妄吞中华。王杨二公,领全军抗战,川子磨剑迎敌。四方神兵突降,九州同鸣枪声,使黄龙惊起怒吟。开山口以围敌,剿日寇于山下,三千壮士以十命换一命,终得桃树港大捷,获敌尸取重要军机,使长沙得以光复。留满地尸骨销烟去。百姓葬英士而不知名,知此等即为忠义仁士,当以厚葬,全以古人相称之,封山结土,以安烈士忠魂。烈士终有民记,忠骨终有人识,烈士终得安息。当年壮举,后世铭记,泣川军烈士,惜今之和平。 清明哀日,寄思于忠陵,漫山杜鹃红遍,代天下祭灵。青山幸埋忠骨,修河永伴烈士。吾等后生,今以鲜花之祭,奠烈士英魂,承烈士大无畏之精神,学众等爱国爱民之心,今国已盛世,中山公三民主义现已实现。天下不忘川军恩,那日天灾,天下赴川救援,谢川士当年恩。吾等今起誓,国太平则奉献一生解万民忧,国有难则奋起抗战效川军。诸公今当安息! 修水儿女代表泣泪于此致敬! 一言成文,请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