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伏村民居多依山而建
兔伏村位于蓬安县高庙乡东南部,以吐佛古村落为核心,沿河两岸呈狭长分布。 这里有建于清代的古桥;有始建于宋代的古寺庙,庙内6棵黄葛树已有600多年历史,让人啧啧称奇;这里,还有两座造型精美的清代古墓……
昨(17)日,记者获悉,兔伏村正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目前,该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欲将其打造成美丽“花谷”。
1. 清代古桥 横跨兔伏河上
近日,记者走进兔伏村,发现这里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 相对集中为三个民居建筑聚落。民居建筑多为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或呈一字形,或为三合院、四合院。民居的窗棂雕刻精美、图案丰富。
“我们村里有两座桥,都是清代的。”杨永勇是兔伏村的村民, 见记者一行前来采访,专程从屋内走出来热情地介绍。杨永勇的家是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建筑,门口贴着大红色的对联,还摆放着一座颇具年代感的石磨。
“兔伏河上的这两座小桥分别为桂花桥和古石拱桥, 确实有些年头了。”同行的蓬安县住建局村镇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桂花桥修建于清晚期,具体年代不详。该桥长11.5米,宽2.8米,为独孔石拱桥。
记者看到,桂花桥掩映在一片绿色草丛里,桥拱顶端左侧镶嵌石制飞龙,栩栩如生。“据传,因认为龙头正对人家户恐不吉利,建设时便毁其龙头,现仅剩桥拱右侧龙尾保存完好。”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相传朱德年少求学曾途经这里,故此桥又名将军桥。古石拱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原长48米,宽3米,为三孔石拱桥。由于年久失修,于1979年维修加固,并将3孔改为独孔,桥面扩宽至4.5米,为两岸村民出入运输必经之桥。
2.宋代古寺 历经损毁重建
“吐佛寺始建于宋朝,当时称为普恩寺。来到兔伏村,就一定要到吐佛寺去看看。”据蓬安县住建局村镇股工作人员介绍,吐佛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建筑顺山势依次而建,逐级升高、首尾相连、错落有致。
据吐佛寺右侧的《啟迪前光》碑刻记载:吐佛寺在宋时称“普恩寺”,历经沧桑,数次遭毁,明成化元年在原址重修,更名“吐佛寺”。明万历四十年曾经培修。明末清初战乱后,损毁殆尽,仅正殿得以保存下来。清康熙年间,外来移民集资对前殿和厢房再建,并于清雍正十年对正殿局部进行培修。2006年4月,吐佛寺被列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 吐佛寺正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6棵参天黄葛树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考证,古黄葛树位于吐佛寺前殿及正殿院内,树干高大挺拔粗壮,远远可见,站在树下便可眺望兔伏河两岸美景。数百年来,黄葛树常年枝叶繁茂,每到春天,各种鸟类在树上繁衍生息,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3. 发展优势 古村落变花谷
提到兔伏村的两座规模恢弘、雕刻精美的古墓, 当地人无人不知。据蓬安县住建局村镇股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座建于清晚期的杨馆墓,乃杨氏后人为纪念杨家先祖杨馆所建。古墓气势恢宏,墓室分前后室。
墓碑与墓冢相连, 四柱三间,双檐五级,花草脊,虎殿顶,两侧有八字形纹槽,下层明间可通前室,左右次间板面各雕人物1尊, 为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据当地杨家族谱及碑文记载,杨氏家族祖籍湖北省孝感市麻城县,杨氏移民四川是在元末明初,落居高庙乡,聚族而居,世代生息繁衍。
近年来,兔伏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当起花农, 目前该村花木种植面积达800亩, 种植花卉和观赏树木30多种,将该村打造成“花谷”,并把采摘下来的食用玫瑰等鲜花加工成鲜花饼、花干、花茶等产品进行销售。(记者 吴娇 实习生 梁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