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以“攀西燕子城”(又名,凤凰城)蜚声海内外,其旅游资源极富特色。著名的螺髻山主峰位于县内银鹿乡,距108国道约12公里处,景区内有第四纪冰川遗迹,120多种杜鹃花及众多高山湖泊;保存完好的溶洞群、字库塔、清代进士第、二滩库区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如明珠般散布县境内。这里民风古朴,尤以吸引众多学者考究的僳僳族传统习俗留最为完整。[2]
德昌县位于四川五大旅游新区之“攀西阳光休闲旅游区”的腹心地带。北距西昌56公里,南距攀枝花126公里,是连结川滇两省旅游黄金要道上的重要结点。
德昌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极佳,森林覆盖率为59.9%;全年平均气温17.7℃,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是攀西阳光游、御寒避暑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季(5至8月)凉爽,好似有天然空调;冬季(11月至2月)阳光灿烂、天高云淡、温暖如春,“不是海南,胜似海南”。[3]
主要风景区推荐景区景点有: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陆槽原始森林景区;人间瑶池黑龙潭;螺髻山老鹰沟、群英沟峡谷;角半村避暑度假区;安宁河田园风光度假带;东方金字塔——大石墓;沙坝僳僳水寨冲浪飘流;仿古街魁星阁;字库塔、清代进士第以及解结寺、普应寺、仓圣宫等10多处佛教、道教古寺庙。
螺髻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中部,地跨普格、德昌、西昌两县一市,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其中风景名胜区108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德昌县境内,海拔4359米。
“西子浓妆,峨眉淡抹,螺髻天生”,螺髻山兼有黄山、泰山之雄奇,衡山、华山之峻峭;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登临绝顶,蜀中名山大川尽收眼底;螺髻山旅游资源类型众多,特色鲜明、品位极高。具有最完美的古冰川公园、最古老的佛教文化渊源、最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螺髻山被中外旅游专家赞誉为“中国最后的圣地”。
螺髻山于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
重点名胜古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所大石墓群,位于王所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约400米处,据考证为西汉~战国时期的邛都夷墓葬。因该墓葬是用大石围成墓室,上方用巨石排列盖顶,故名大石墓。该墓葬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魁星阁(俗称钟鼓楼),位于县城上翔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38),同治初年太平军经过时毁于战火。光绪十三年重建,三十一年又遭火焚。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再次重修。该建筑为条石、青砖城楼式基座,占地142.8平方米,座高7.9米,四周起卷拱,通其往来。座上起建阁楼3层,二、三层逐级上收,为六角攒尖式青筒瓦屋面木结构建筑。早年阁内曾装塑有魁星神像,供文人学子祭拜。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心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上翔街北端,仅教堂占地326平方米。是法国传教士光若翰在德昌(1895年)创建天主教,约在10余年后集资建成的。该教堂传承了西方教堂的风格和结构,极具代表性。如今该教会仍在正常活动。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字库塔,它们是:麻栗字库塔(1852年)、仓圣宫字库塔(1836年)、小高字库塔(1862年)、六所字库塔(1829年)、鱼洞寺字库塔(1885年)、茨达字库塔(1870年)。这些塔形字库均为砖石砌成的仿楼阁六角攒尖式建筑,多为三重檐。唯茨达字库塔为五重檐,建造尤为壮观精美。[3]
风景点僳僳水寨 位于乐跃镇沙坝村。景点自然风光秀美、僳僳风情浓郁,有冲浪、药浴温泉等旅游项目,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绝对是一个诱惑。
老鹰沟 位于德昌县东北部麻栗乡。老鹰沟地貌多样,以原始森林、山地、陡崖、峡谷景观为主;在老鹰沟幽谷内观瀑布、饮山泉,吸清新空气,觉心旷神怡,世间烦扰尽消。
黑龙塘 位于大湾乡大湾村。景色“奇、幽、秀、美”,被赞为“人间瑶池”。[3]
风土人情德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有汉、彝、僳僳、回、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尤以僳僳族最具特色。德昌县僳僳族是四川省僳僳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两个乡,总人口6000多人。僳僳族能歌善舞。过去以农耕和狩猎为主,如今男人不狩猎了,但又成了野生毒蜂的克星,他们寻找、追踪,捕捉各类野生毒蜂(如:马蜂、土琴蜂、牛角蜂等十余种野蜂),并将其寄养于自己家园的房檐下、树干上、泥土中,待蜂蛹成熟,取蛹销售。目前养殖最多者一户达80余窝,单取蛹一项年收入一户即可轻松获取2万多元。僳僳族女人善编织火草麻布、手工羊毛腰带,手工缝制、刺绣的女性衣裙尤具特色。
僳僳族喜爱歌舞,无论婚、丧、庆典均要唱歌(对歌)跳舞。其婚礼极具神秘色彩,入洞房须由伴郎伴娘与新郎新娘同睡一床,共度良霄。
德昌僳僳族的民间舞蹈、服饰、阔食节、婚俗、葫芦笙制作、刺绣、火草织布技艺、口弦制作、民间传说等9个项目,于2011年前先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