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66|评论: 25

【曲艺四绝之—口技】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成都曲艺四绝之— 曾丙昆的口技】

茶楼、书场是老成都夜晚最热闹的地方,成都人传统的夜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也是在这里结束。
提督西街原军影对面的茶楼上有一个知音书场,入夜之后,群芳歌女纷纷登场。当时去知音
书场的市民,多半是冲着曾炳昆的相书而来的。追星者势如潮涌,茶楼上人声鼎沸。只要曲艺大
师曾炳昆一登台,场子里立刻变得清风雅静。曾炳昆是为数不多的幽默奇才,他在一个小小的布
帐内表演口技,杀声震天,仿佛帐幕里埋伏有千军万马。突然间风平浪静,一片田园风光又进入
听众的耳际,老妈妈咯咯咯地喂鸡声,牧童放牛在牛背上的吹笛声,客人来了的招呼声,又从那
小小的布帐里传了出来。曾炳昆演毕,拉开布帐,空无一物,既无配角,又无道具,只有一个笑
嘻嘻的曾炳昆。……倦客幼曾就读与成都实验小学,曾有幸蹭书,记忆犹新感此作歌一首,

歌曰:

帐帷三尺一方城,幻化人间多少情。

晴空骤响闷雷沉,雨打芭蕉满院声。

堂内无端风声紧,萧萧马鸣见刀兵。。

俄顷风定天亦晴,田园何处横笛声。

牛戏横塘柳岸湿,凫惊芦荡蓼花町

黄鹂两只争相啼,牧童一石鸟飞疾

寺钟敲断浔阳晚,渔歌唱澈江天黑。

天黑牧童归家来,柴门咿呀两扇开。

童回群鸡正乱叫,阿婆驱鸡跑落鞋。

人静鸡歇夜正阑,忽闻村外喊声繁。

谁家走火红天半,人喊马嘶震云天,

惊起夺门无处是,忙中不辩后与前。

突然一人穿帘出,头戴小帽著青衫。



后两句不是神来之笔,曾丙昆的表演经常就是这样结束的。有时还加上一句“不要跑,该收钱了!”,顽童门往往一轰而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清咸丰时从长江下游传入,后与四川方言结合独具特色,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的四川曲种。演出时撑一顶布帐子 ,艺人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模拟各种声音,描绘环境,模拟人物对话,讲述故事。一人扮演很多角色,观众则隔帐聆听,如临其境。常用谐音、语误、吟诗、歇后语、打油诗等引人发笑,以幽默讽刺见长[1]。
二十世纪对四川相书艺术贡献最大的艺人是曾炳昆(1900——1952),他创作的《霉登堂》,对20世纪40年代成都人民的苦难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为人民倾吐了哀怨。其弟子有刘玉清、曾小昆、罗俊林等人。其中罗俊林 (1920~1978) 较好地继承了相书艺术。四川相书的传统节目,在20世纪30年代有40余段,由罗俊林保留下来的有25段,其中优秀节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等10余段,1980年辑集出版

相书.jpg 相2.jpg

发表于 2010-7-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帖文,这种曲艺也听过,不如所描述曾炳昆的演出精彩。还有李月秋的清音,周忠新的金钱版,当时是请到学校里来演出的;后来知道是曲艺统管引起萧条所致(也还有其他原因),在之前这些艺人是满街走的。
想起以前学过的课文转贴如下:
口技
作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既而夫上床寝,妇又呼大儿溺,毕,都上床寝。小儿亦渐欲睡。夫茀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之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原提督西街原军影对面还有一大院,可就是原提督衙门?)
欣赏juanke好文好诗,这些陈年龙门阵再不提起拍要忘怀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帖文,这种曲艺也听过,不如所描述曾炳昆的演出精彩。还有李月秋的清音,周忠新的金钱版,当时是请到 ...
又一村 发表于 2010-7-16 19:19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那个大院不是提督衙门是一江姓(兼地主官僚富商的公馆)解放后先是用作成都市房管局修缮总公司,后来并入市建工集团成为市建六公司。文革时这里是名声显赫的兵团房司分团,

曾一度作为兵团总司司令部……真正的提督衙门是先前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民国时期将提督衙门改为了中山公园,新建了电影院,但总体格局基本上是远提督衙门的格局。

     曾丙昆没有活到成都解放,据传当时的华西大学曾出一千大洋买他的头用作解剖。我所听的相书已经是他儿子曾小昆表演的了……

发表于 2010-7-16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提督衙门是先前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谢谢留言,一直就在怀疑那是提督衙门。
说起兵团总司司令部想起了杜灵师长的遇难事件,现在还搜得到。

发表于 2010-7-1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回忆的岂止是先生的诗。宋明笔记里有描摩口技的诗文,袁枚也有,似弱于先生描形状物、绘声绘色也。抑技乎?艺乎?情乎?或兼而有之---------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提督衙门是先前的劳动人民文化宫....
谢谢留言,一直就在怀疑那是提督衙门。
说起兵团总司司令部想 ...
又一村 发表于 2010-7-16 23:31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那件事发生时 我正在成都,住在我大哥家,(没接婚前单位没给房子,一直住大哥家)鼓楼南街。当时的情形太可怕了,

独立师全副武装上街 【游 行】【示 威】,如果引发大规模冲突那后果不堪设想。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先生帖文,这种曲艺也听过,不如所描述曾炳昆的演出精彩。还有李月秋的清音,周忠新的金钱版,当时是请到 ...
又一村 发表于 2010-7-16 19:19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一村先生引的这篇课文也是我读过的,我写着片东西还真借了其魂,要不,单凭记忆我是写不出来的。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勾起回忆的岂止是先生的诗。宋明笔记里有描摩口技的诗文,袁枚也有,似弱于先生描形状物、绘声绘色也。抑技 ...
南郭散人 发表于 2010-7-17 10:23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确实不错,早有人有记述。。甚至倦客读书的课文也有,就是一村引的那一段。之所以还要写,是因为:曾丙昆的相书、邹忠新的金钱板、贾树三的竹琴、李月秋的清音

合称为成都民间曲艺的四绝。到如今已经面临断弦之危,……所以写出来是想有更多的人关注而已。笔力不够,心有余里不足矣。

发表于 2010-7-1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件事发生时 我正在成都,住在我大哥家,(没接婚前单位没给房子,一直住大哥家)鼓楼南街。当时 ...
juanke 发表于 2010-7-17 10:45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曾准备踏平那个“兵团司令部”的,好在没有发生。文革真不堪回首。
曾在祝王山公墓见到李月秋的坟墓,只不知是不是此人。

发表于 2010-7-1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慢慢看,这么多的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慢慢看,这么多的
牧塔泽 发表于 2010-7-17 13:4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   慢慢看吧。这个离你太远了。

发表于 2010-7-1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人生、鸟声\风声\水声及宇宙间各种声音.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及其他,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其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表演者大部分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发表于 2010-7-18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亦灵怪矣哉!欣赏好吟!

发表于 2010-7-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清咸丰时从长江下游传入,后与四川方言结合独具特色,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的四川 ...
juanke 发表于 2010-7-16 15:39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耳目一新,慢慢拜读,细细品味。

[发帖际遇]: 696967911从荷花池车站走到成都火车北站,省了小米椒11个.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人生、鸟声\风声\水声及宇宙间各种声音.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及其 ...
瘦到两位数 发表于 2010-7-18 15:08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先生高见。问好先生。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人生、鸟声\风声\水声及宇宙间各种声音.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及其 ...
可怜的熊 发表于 2010-7-18 19:59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高见谢谢先生,怎么同14楼说的一摸一样?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亦灵怪矣哉!欣赏好吟!
虚无缥缈 发表于 2010-7-18 15:26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确实算的上遗产,而且就要失传了。

发表于 2010-7-20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juanke的留言,李月秋的演出我看过(临近文革时),多是新段子,她的“哈哈”腔还记忆犹新。
下面这段很著名,记得可能是听的唱片。
四川清音《断桥》
(王永梭 整理词,熊青云 整理曲,李月秋 演唱稿)
〖长城调〗
一把手拉官人断桥坐,
妻把这从前事细对我的夫(哇)说(哇)。
事到而今妻都瞒不过,
白莲池中苦把道学(哇)。
[过门]
四月八佛祖爷讲经莲台坐,
你(呀)的妻(啊)下仙山我奔断那铁索(哇)。
到底是下仙山我为的都是哪一个?
为的是我的官人夫(啊)许仙小哥哥(哇)。
[过门]
三月三清明节岁(读“帅”)扫坟墓,
官人夫(啊)岁扫坟墓转回(呀)屋(啊)。
小青儿为媒把姻亲来许过,
滕王府(啊)花园内与夫才结丝(啊)罗(哇)。
[过门]
钱塘县天干三载,雨都没有落一颗,
众百姓请道灵(啊)来把法(呀)作(啊)。
官人夫(啊)打从在雨台下面过,
王道灵(哪)贼不该打胡乱说(哇)。
[过门]
他说是你的妻(呀)不是人一个,
说你的妻(呀)白蛇修成是一个妖魔(啊)。
你(呀)的妻(呀)纵是妖,我又害过了哪一个?
难道说我的官人夫(啊)你都不知觉(哇)!
[过门]
五月五端阳,官人你做(哇)事错,
夫(哇)不该你就带回了一包那雄黄药(哇)。
你(呀)的妻(啊)不吃酒,你苦苦来劝我,
说啥子(呀)一杯不吃一口也要喝(哇)。
[过门]
你的妻带了酒南楼卧,
官人夫(啊)捧香茶解奴的口渴(哇)。
恍(啊)惚间,妻不知你看见了什么(哇),
把官人(哪)骇死已在这南楼阁(哇)。
[过门]
小青儿上楼来呼醒于我,
救姑爹(呀)离不得仙山灵芝(呀)药(哇)。
你(呀)的妻(啊)急急忙忙把衣来换过,
到仙山与夫(啊)去采灵芝药(哇)。
[过门]
多感得南极仙翁(啊)搭救于我,
赐你的妻(呀)半枝灵芝我带回屋(啊)。
口含着(哇)灵芝才把我的夫度过,
小青儿他为你(呀)煎汤就熬过药(哇)。
[过门]
刚刚我才度活(耶)你就不认我,
夫(啊)不该到金山寺去把那个和尚来学(哇)。
到底是你的妻哪搭有错,
夫就该(呀)堂前教子、枕边教妻,你就该要慢慢的说(哇)。
[过门]
千错万错还是妻有错,
自己(呀)我错了去对谁说(哇)?
我本得(呀)回仙山去把我的道炼过,
舍不得(啊)夫妻情,断桥又会合(哇)。
(这两天网络实在不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