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685|评论: 55

章怀李贤被贬巴州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彭从凯

据史籍载,开耀元年(681)十一月高宗第六子李贤被贬巴州,文明元年(684)三月“逼令自杀”,李贤在巴州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却令巴州人民思念不忘。清•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在卷十杂纪志中记载:“人第知章怀太子(李贤)徙巴州,而不知尚有纪王、悼王,亦徙巴州。盖章怀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念之不忘,……”
  《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中记载“高宗八子:……武后生弘、贤、中宗皇帝、睿宗皇帝。”
  贤,就是李贤,谥号章怀,史称“章怀太子”。关于章怀太子其人其事,以及其处事明审、贬徙巴州、被逼自杀、遣柩乾陵等,后晋•刘昫等撰著的《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著的《新唐书》都进行了很详细的记叙: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容止端重,少为帝爱。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至《论语》‘贤贤易色’,一再诵之。帝问故,对曰:‘性实爱此。’帝语李世勣,称其夙敏。始王潞,历幽州都督、雍州牧。徙王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王雍,仍领雍州牧、凉州大都督,实封千户。上元年,复名贤。①是时,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贤为皇太子。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贤又招集诸儒……共注范晔《后汉书》。书奏,帝优赐段物数万。”(《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三宗诸子》)这说明李贤不仅容止端重、聪慧夙敏、处决明审,而且才能出众,所以“帝素爱贤”。
  唐史记载章怀太子“容止端重,少为帝爱”。上元二年“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上元二年》)既如此,为什么会贬徙当时的荒僻之地巴州呢?以至后来遭受杀身之祸呢?
   “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开耀元年(681),徙贤巴州。”②(《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三宗诸子•章怀太子贤》)
    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李贤的贬徙巴州是因为皇后武则天听信明崇俨谗言,又疑明崇俨被杀是李贤所为,这样更加深了母子之间的矛盾,于是武后“遣人发太子阴事”,乃至“废为庶人……徙贤巴州。”这只能说明开耀元年(681)十一月李贤的被贬巴州,实际上就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
  章怀之死,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光宅元年(684)三月丁亥条记载:“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
  《旧唐书》也记载说:“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贤》)
  武后临朝后,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以“检校”为名,前往巴州,将章怀太子“闭于别室”而“逼令自杀”的,而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太子尝作《黄台瓜辞》”。
     据《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条目中记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于是,“帝幸东都,诏(弘)监国。”(《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实际上,高宗把江山传给了李弘,武则天为了实际控制皇权,“(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鸩)杀皇太子……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大赦。”(《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结果又于开耀元年徙巴州。
  高宗死后,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但不到两个月,就被废为庐陵王。“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 (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居于别殿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就这样武则天先后用“毒”、“贬”、“ 废”、“囚”等计除掉了自已亲生的四个皇子,垂帘听政,并于“载初元年(690)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在洛阳当上了“圣神皇帝”,改国号周。从小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李贤,眼见大唐江山行将崩溃,悲痛万分,“……作《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摘绝抱蔓归。”以抒心中悲愤之情。
   “太子因此瓜辞,为武后所忌,既徙巴州,命金吾将军邱神勣,逼令自杀,葬于此,墓在南龛山麓。”(《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冢墓》清•朱锡谷纂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贤徙巴州,给偏僻的巴州留下了一段史话,留下了不少遗迹,供后人凭吊吟咏。如:太子墓、章怀寺、太子读书台、章怀太子故宫、太子望京山等。
  太子墓:据明•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条目中记载:“有唐太子贤墓。……在治南二里,高如一小阜。……当时有铭其墓者云:断一指得天下,凡人不为,杀爱子窃帝位,武后行之。噫嘻!贤之遗隧,万世之元龟。”
  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的嘉庆《四川通志》卷四十五舆地陵墓保宁府巴州条目中也记载:“章怀太子墓在州城南二里。”
  又据道光《巴州志》记载:“墓在南龛山麓。相传:旧修有寝庙,兵燹后,荡然无存。道光八年知州陆成本,特为勘定茔界,立碑以禁樵牧、侵占。”(《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冢墓》清•朱锡谷纂修)
  明清的典籍资料中都记载了太子墓在城南二里的南龛山麓,到底太子墓现在何处呢?其实,旧址在巴州区巴州镇南坝村35变电场东侧。据《巴中县志》(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蜀出版社出版。)记载:“1978年修35变电站时,将部分墓地压于场基。1984年,县委、政府决定,由县文管所勘定茔界,用条石砌成圆形冢,高1.75米,直径15. 5米,勒石为碑。”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法看到太子墓当年的规制和形式了,但清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通江李蕃的《与周希尧牧伯书》中对此作了记载:“贵治之南,有章怀太子墓。某少时赴试阆城,曾过其地,见神道精严,翁仲成列,而墓地开阔,樵苏禁厉,所以松楸无恙,灵爽斯存,以故载之《州志》,为陵墓之一,传之游人,为凭吊之光者也。”
  其实,太子墓应是太子衣冠冢。据《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记载:李贤“逼令自杀”后,“后举哀显福门,贬神勣叠州刺史,追复旧王。”“神龙初,追赠司徒,仍遣使迎其丧柩,陪葬于乾陵。睿宗践祚,又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也就是说章怀太子的灵柩在神龙初(705)已迁长安,陪葬于乾陵。清•道光《巴州志》也说:“则此亦空墓矣。”
  章怀寺:“章怀寺在州南一百里,盖亦章怀太子遗迹也。有莲花洞、太子岩诸胜。土人于岩下掘得太子像,背刻:秋溪沟李明造。或云明嘉靖中凿。”(《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寺观》清•朱锡谷纂修)
  章怀山古称天平山,章怀寺位于山之北端,始建于东汉,为道教道场,扩建于唐代,为佛教圣地。《巴中县志》记载:在“县南茶坝乡(作者注:今巴州区茶坝镇)章怀村有章怀寺,因唐章怀太子游住于此而得名。”(《巴中县志》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蜀书社出版。)
  据寺中碑载:早在汉代已有古刹,其殿宇佛像几经焚毁和重修。《复固重修碑》记:“康熙年间,南岳来僧先创修大殿,左右禅宇;复修前殿、围墙、山门、海面天井,殿宇巍峨……”乾隆戊申年(1788)孟冬月所立《界碑》也记载:古刹占地广阔,寺界南至莲花洞右边大垭石包咀,直下二岩界;北至石佛岩横进水沟,直至罐窑岭界;西至白垭子岭梁、牛项颈沿岸,交仪邑大界;东至大石梯沿岸为界,方圆数里。”嘉庆十三年(1808),由主持僧率徒化募培修,寺内中雕大佛,两侧有阿难、迦叶、韦驮、诸天、伽篮……左塑普陀观音、十八罗汉;右塑真武福圣真容,至“文革”中毁坏,仅遗古碑3块,字迹尚清晰可辨。
  太子读书台:其旧址在巴州区城东十五公里,巴江西岸,与曾口场相对,现属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 “太子读书台在州东南三十里,相传章怀太子读书处。”(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一•舆地•古迹•保宁府)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巴蜀书社出版。)
  清•朱正蕃在游览书台山时曾作《书台山》一诗,该诗写作者游览古迹而怀念古人,为章怀太子因赋《黄台瓜辞》而遭致杀身之祸的事情鸣不平。其诗曰:山径频闻唐代开,章怀曾此建书台。三巴西蜀埋荒冢,六载东宫著异才。未见狄张能补浴,空传瓜蔓寄悲哀。风流千古河山永,仿佛弦歌岭上来。
  章怀太子故宫:“相传,即今吏目署门前。上马石犹存。见《志略》。”(《巴州志卷三建置志•古迹》清•朱锡谷纂修)吏目就是掌管缉捕、守狱及文书的吏员,其办公的地址叫吏目署。其旧址在今巴州区原人民大礼堂西侧。
  望京山:“望京山在州东二百二十里板庙场,相传为章怀太子望京师处。山下有观音洞。”(《巴州志卷一地理志•山川》清•朱锡谷纂修)今属平昌县板庙乡望山村。
  关于章怀太子与巴州之遗事,史料记载有限,其传说倒是不少,如:太子拴马亭、上马石、九龙岭、太子岩、王望山等,甚至还有川剧《太子贬巴州》。这些仅只是传说或舞台艺术而已,不足为史之信。
  注: ①另说:“上元元年(674),又依旧名贤。”(《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②另说:“调露二年(680),崇俨为盗所杀,则天疑贤所为。……乃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永淳二年(683),迁于巴州。”(《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
  主要参考使用书目:
   1、《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著,中华书局出版。
   2、《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著,中华书局出版。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出版。
   4、《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5、嘉庆《四川通志》清•常明、杨芳灿纂修,巴蜀书社出版。
   6、道光《巴州志》清•朱锡谷纂修。
   7、《巴中县志》巴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巴蜀书社出版。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巴中,“王望山”与“望王山”名由来之争已久,近年愈烈。据我所知,论者双方均以章怀太子遗事为据,为此笔者不以为意。近来,笔者偶阅典籍,颇受启发,愚以为王望山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清•常明、杨芳灿纂修的嘉庆《四川通志》载:“王望山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自州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岩径幽险,占一州之胜。”
  “《旧志》云:有王真人得道于此,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名胜志》云:……唐元宗控白驴至此,以望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王望。《旧志》又云:唐章怀太子尝登此山,以望京阙,故名。各说各异……”(道光《巴州志》清•朱锡谷纂修)
  从以上史料记载看,王望山名的由来在历史上就是“各说各异”,没有一个定论,难怪今人要争论不休,更生出了“王望山”与“望王山”名由来之争。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北龛山不是王望山
  巴州绕城周有东龛山、西龛山、南龛山、北龛山,旧时四山之上皆有庙宇佛龛,所以按其方位名之。时人以为北龛山就是王望山,其实是不对的。清道光《巴州志》在卷一地理志山川北龛山条目中记载:“北龛山在巴江北岸苏山之麓,诸志皆以为王望山,非也。两山并峙,中隔小溪,龛在山下,距州城五里,山势环江抱郭,居民相望,林木阴翳,故游者绝少。”北龛山有大小北龛之称,“大北龛在郡北三里,俯瞰巴江。小北龛在郡北五里,风帽山下,其岩若屋。”(《舆地纪胜》宋•王象之纂)而清嘉庆年间由常明、杨芳灿等人纂修的《四川通志》在卷十二舆地山川保宁府巴州条目中记载“王望山在州北一里”这说明北龛山并不是王望山。
  究竟王望山是指的那座山呢?宋代王象之在他的《舆地碑记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望山,在江之北岸,旧名北山。山半石壁隐出老君像,唐人为赋北山老君影迹诗。那么与北龛山“两山并峙、中隔小溪”的北山就是王望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王子蒙与王望山
  “王望山,在江之北岸。自郡城绝江而登,山高二里许,岩径极险,占一郡之胜。相传王真人得道此山。真人名蒙,故名王蒙山。”(《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巴州》明•曹学佺著)
  关于王子蒙其人,史籍中鲜有记载,但明•曹学佺著的《蜀中名胜记》卷二十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条目中记载:《图经》云“王望,字子蒙,开元初,尝与玄宗遇,俗传为晋时人。旦跨白驴入长安市,暮复回。”唐代的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市,巴州至此一千多华里,虽现代交通工具要在一天内跑个来回,也是很困难的。道教相信长生不老,相信羽化飞升成神成仙,所以才能骑着白驴旦出而暮归。
  从以上的资料显示,王望山就是王蒙山,都是因为一个名望字子蒙的王真人,得道成仙而使此山福荫其名,真可谓人以山仙,山以人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3、唐元宗与王望山
  “王望山在州北一里,江之北岸。……唐元(玄)宗尝至此望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又名王望。岩腹间有龙洞,即古黄牛山,有东洞西洞又有王蒙堡。”(《四川通志•卷十二舆地•山川》清•常明、杨芳灿纂修)
  “唐玄宗控白骡至此山,望见京阙,曰此去京师不远,故名王望。”(《蜀中名胜记•川北道•保宁府二》明•曹学佺著,)
  明、清时代的典籍都记叙了唐朝皇帝唐玄宗(隆基)与王望山的关系,虽然从正史上无法查证,而事实上唐玄宗也从未到过巴州,这只能是一个“美邦族”的传说而已。但,这也是王望山之名有典可查可证的另一个由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4、古遗迹与王望山
  “玉皇殿,在州北王望顶,古名要羊观。旧有驾鹤亭、白云亭遗迹。”“驾鹤亭,《通志》云:在王望山上,为章怀太子遗迹。按:当是王蒙得道遗迹,非为章怀也。”(《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古迹》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刊印于清道光十三年,也就是1833年,它勘校了清嘉庆版的《四川通志》之误,说明驾鹤亭非章怀遗迹,亦与章怀无关。
  清嘉庆(1796—1820)中谢一鸣等撰写的《巴州志稿》中,列郡县治所之十景、八景,“摹为图绘,作为诗歌,用以铺张景物,往往大同小异数见不鲜。巴州亦有十景,曰:……王望仙踪……”当代方志宗师傅振伦先生,在论述历代修志“十弊”时,就批评了“杂添八景、十景”之害,但《巴州志稿》乃至《巴州志》中还是杂列了古巴州十景,这十景中王望山是以“仙踪”入其围的,可见王望山之名是与章怀太子无关的。
  “《旧志》又云:唐章怀太子尝登此山,以望京阙,故名。”(道光《巴州志》清•朱锡谷纂修)所为《旧志》,何其多也,不知是哪一朝哪一郡哪一部。但据《巴州志校注》(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称:《旧志》应是宋代刘甲编纂的《清化前志》,因巴州在隋炀帝大业三年至十四年(607—618),唐玄宗天宝元年至至德三年(742—758)称清化郡。而《清化前志》和元代李钧编纂的《清化续志》早已佚失。清道光《巴州志•序一》中说“询知向无旧志,乃于吏事之暇,广为搜罗,辑成州志若干卷。”清道光《巴州志•序三》中也说:“巴州有志,自宋刘甲《清化前志》始,厥后,李钧复撰《续志》。其书久佚,不可得而见已。”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旧志所云不足为证。
  从以上典籍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传说是紧密相联系的,似与章怀太子没有多大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5、历代文人的题咏与王望山
  宋、元、明、清历代文人雅士游王望山的题咏不少,在可能查找的资料中,所有题咏都没有与章怀太子相关的内容,而都与王真人修炼得道有关,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无关。
  宋•杨虞仲,字逸少,眉山人,他曾经写过一首《游王望山》,该诗根据王蒙得道于王望山,曾于此亲手植树的传说,批判了世人欲修炼成仙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以及“个中自昭昭”的豁然。其诗曰:
  白云环其巅,流水绕其趾。
  古木与云齐,偃蹇龙蛇似。
  飞仙渺何许?风驭叹莫企。
  手种空流传,岁月尚谁记。
  化鹤空归来,其树还可指?
  仙人隔咫尺,世人谬千里。
  丹灶空伏火,河车争挽水。
  学仙仙益远,槁死空山里。
  我欲问其诀,岂惮航一苇?
  便当捐冠簪,超然谢尘滓。
  仙人拍手笑,物外倘来尔。
  个中自昭昭,一点□□是。
  随缘了世缘,他年竟语子。
  (《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清•朱锡谷纂修)
  元•帖里绒实《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诗,记叙了游王望山的经过,和一种“寻隐者不遇”的惋惜。其诗曰:
  有约今朝上北峰,来时台殿白云封。
  栖庵羽客知何处,疑是寻芝访子蒙。
  (《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清•朱锡谷纂修)
  元•李越实的《北山访王真人仙迹题白云亭》,与帖里绒实之诗,是一题同作,当是同游王望山之吟。该诗重点写登临王望山顶时所见景物。其诗曰:
  乘暇寻真蹑北峰,白云亭上挹仙风。
  字江如练复如带,万点巴山一望中。
  (《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清•朱锡谷纂修)
  明•吴朝宗,字会海,江西建昌人,神宗万历九年(1581)任巴州别驾,在任期间曾登王望山,作《暮春上巳日,携传达室儿,登王望山效拔除之意,索笔和壁间韵二首》。该诗首言春好节佳,而寺观冷落,其二写游览之景,借景抒心系万民之情。其诗曰:
  其一:
  玉帝何年镇此峰?芝函光落网珠封。
  桃花满路春常在,不见仙人王子蒙。
  其二:
  山耸苍屏列远峰,我来单夹趁春风。
  凭高指点官衙树,万井殷忧系此中。
  (《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清•朱锡谷纂修)
  清•的朱正蕃在《登王望山》诗中,抒写了登临王望山时的所见所想,发出“天际真人远”、“幽岩丹灶冷”的慨叹。其诗曰:
  高山频仰止,览胜访仙踪。
  天际真人远,峰尖紫翠浓。
  幽岩丹灶冷,古洞白云封。
  安得长年药,从游伴赤松。
  (《巴州志卷八•艺文志上》清•朱锡谷纂修)
  以上罗列宋、元、明、清不同时代文人雅士咏吟王望山的诗作,并非累赘繁芜,而是为了佐证。
  据《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记载:“开耀元年(681),徙贤巴州。”“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贤》)李贤被贬巴州,虽然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从“徙贤巴州”到“逼令自杀”的近三年时间里,他却给偏僻的巴州留下了众多遗迹,供后人凭吊和吟咏。如:章怀太子故宫、太子读书台、太子望京山、章怀寺、太子墓等。难道历代巴州或仕宦或旅居巴州的文人雅士们都不知道章怀太子吗?
  清道光《巴州志》卷十杂纪志中记载:“人第知章怀太子徙巴州,而不知尚有纪王、悼王,亦徙巴州。盖章怀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念之不忘……”清代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通江李蕃的《与周希尧牧伯书》文、清代朱正蕃的《书台山》诗就是写章怀太子墓与太子读书台的。这说明,王望山之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是没有关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人们要说王望山名的由来与章怀太子有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旧时,甚至于今天,参与志乘修纂的学者,以及当地的文人雅士乃至乡绅官吏们,大都有一种“旌乡贤,美邦族”的情愫在里面,都想给自己的故土乡邦说几句好话贴贴金,以彰一邑之胜,教化后人。但,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志“资政、存史”的功用,这是我们应该记取的。
  
  主要参考使用书目:
  1、《蜀中名胜记》明•曹学佺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2、《舆地碑记目》宋•王象之纂。
  3、嘉庆《四川通志》清•常明、杨芳灿纂修,巴蜀书社出版。
  4、道光《巴州志》清•朱锡谷纂修。
  5、《巴州志校注》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内部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州的登高节,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至于登高起于何因何时,具体已无从考证。“新正月九日群集王望山烧香。十六日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诣南龛寺设大醮会礼佛请福。山前有圆洞二穴,妇人无子者以物掷之,视其中否以祈嗣,谓之打儿洞。”。(《巴州志》清•朱锡谷纂修,道光十三年版)这说明巴州百姓登高的风俗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三年(1833)前。
  古时尚“无论官民”,今天却成了陋俗,这是有些说不过去的。笔者查阅了所能查到的志书,都是把登高、踏青、游园这类活动记载在《风俗志》里的“风俗”或“节日风俗”,而没有一书是记载在“陋俗”或“陋习”里的。
  关于巴州登高节的源由传说颇多,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似乎都不应当归结到“陋俗”之中。
  1、“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版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巴州志校注》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走百病,连京城都有况巴州弹丸小地。
  2、“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巴州志•古迹》清•朱锡谷纂修)劝农耕作本是好事,这是写进了历史的,只不过劝农的是刺史桓宣不是李贤罢了。
  3、“望京”说。据传,武则天于开耀元年(681),徙(李)贤巴州。”(《新唐书卷八十一•章怀太子贤》)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王望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尾随陪行登山,久之成俗。
  4、“摸印”说。传说是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庠生员,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十六就要去南龛山摸印,实际上是去摸一摸南龛山上那块冷冰冰的形似官印的石头(至今印盒石的山崖上还有“天开金榜”四字),象征着将来可以高中皇榜,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就形成了风俗。
  5、“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说,巴州百姓年年登高,兴致不减。而且年年登高都是举家出动,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有如此多的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他们都鄙陋了吗?
  巴州人很实在,很懂得生活,登高就是要走向大自然,健身强体扫除经年积结的郁气,领略秀美山川以宽广胸怀的一种大众性踏青活动而矣,又何来“陋俗”?
  其实,登高会使你感受到生活的激情,感受到个人恩怨得失的微不足道,更会使你凭添信心去努力工作。这,也算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吧。

发表于 2010-5-3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搞历史工作的?

发表于 2010-5-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以看出,简单平淡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因为时间老人会带走一切 任何事物只会成为历史的一缕痕迹而已

发表于 2010-5-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3_46:}

发表于 2010-5-3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0-5-3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以看出,简单平淡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因为时间老人会带走一切 任何事物只会成为历史的一缕痕迹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解巴中的历史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解巴中的历史文化!才知道怎样宣传巴中!!!!!!!!!

发表于 2010-5-4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10-5-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有道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