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64|评论: 2

[原创] 从执业医师的专业角度分析,到底“4+4”是否合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四加四”

文/南湖居士

五月初,我写了一篇名叫《社会艾滋》的文章,由“四加四”作为切入点,对社会公正进行了一番探讨。很遗憾,这篇文章并不受各大平台的欢迎。更加无奈的是,作者想要一个具体的解释,始终都是奢望。所以,笔者唯有依靠个人的胡乱猜测去自查自纠。顺嘴提一句,据我所知,遇到类似情况的自媒体还有不少。经过大量阅读比较之后,总算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所有不合规矩的作品,无一例外把矛头指向了“学阀”。想来,最近网上曝光的丑闻事件,目前仅仅属于个例而已,若是借此话题“扩大化抨击”,批评无比先进且富有创新意义的“四加四”模式沦为特权通道,便有泼脏水的嫌疑,当然要给予煽动情绪的判罚了。

也罢,那就不带节奏,就事论事谈谈“四加四”到底合不合理。作为一名接受传统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医生,在该问题上我自以为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说“四加四”的优点有三个:一、纳多学科素养者从医;二、纳天下贤才从医;三、纳爱医学者从医。我感觉十分困惑,列出三个疑问:一、其他专业都没有先学四年其他领域的要求,为什么就读医科之前要学习四年非医学的东西呢?二、学医需要掌握的内容太多,既复杂又枯燥。把医学的专科知识认真学好尚且不易,何苦硬要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呢?三、医学道路是极为漫长的,光有书本中的理论远远不够,还要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提升。正儿八经的医生钻研医术,使之达到精湛的水平已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半路出家的跨专业学生呢?

在此,我讲一点公道话,希望教出基础牢固的医务人员,还得从本科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毕竟,年轻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阶段,是锻炼综合能力的最佳机会。一旦错失了,学习效率定然是大打折扣的。诚然,假如真的存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社会需求,也应该放到完善的高等医学教育后,确保医学功底扎实的前提,让学有余力者再慢慢进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或许更有可行性。至于高素质、优中选优、心智成熟、积极主动一类表述,便给人留下一种虚无缥缈的印象了——其他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未必是学医的好苗子,重启生涯规划也未必是出自热爱的缘故选择医学——天赋与情怀,谁可以说得清楚呢?

如今,主流观点大抵坚持“四加四”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连串毛病。然而,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认为“四加四”追求的目标原本就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具体而言,将至少八年的课业集中压缩在四年内完成,在业内人士的眼里绝对称得上荒唐的离大谱:一边是堆积如山的理论资料,一边是繁重的临床实践任务,还要兼顾做课题、搞研究、写论文,到底每个人每天的时间和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任凭某些学霸非常牛逼,又怎么可能面面俱全?于是乎,六边形战士的成绩难免会掺点水分,其实不算奇怪的事情了。倒是通过严格的五年制医学加三年规范化培训,我仍然在临床工作中碰见各种各样的棘手难题,常常因为同事之间的诊疗效果差距而深感压力,真是不敢想象教学周期如此之短的“四加四”将对未来的医疗行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里借用王小波的话“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我要指明两点:一、医学教育的本质绝不是回归多学科,而是做好治病救人的一切准备;二、改革的方向必须慎重,尤其是涉及人命关天的系统。倘使变化无法预见好的结果,不如暂停为妙吧。

2025年5月16日

2345截图20250516220359.png








@mmexport1731481741777.jpg 215626gb0ly88z03yb0e9e.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5-1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前提是要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者2007 发表于 2025-5-19 16:21
支持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前提是要规范。

我不反对改革,只是希望未来朝一个好的方向改。然而现在许多改革早已变味了——从出发点就不是为了民生福祉和社会进步,而是一些小圈子的小算盘——借改革之名行蝇营狗苟之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