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免职通报为何隐去市委书记姓名?这届群众需要读懂“舆情灭火”的正确姿势
谢歌说事
昨(15)日,河北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同时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通报”发出后,全网议论纷纷,一些网友称,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基本上达到了官方、舆论和社会各界“满意”。
但看了通报,仍是一头雾水,认为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实际上就是市委书记,但他没名字吗?为什么不把相关责任人的名字点出来?
是啊!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的通报,就像一锅没放盐的汤,明明端出来的是个处理结果,可大伙偏偏尝不出滋味。关键问题就出在那三个字上:没!姓!名!
先来品品这则通报的玄机。廊坊方面特意强调“主要负责人”而不直接说这负责人就是市委书记,也非具体姓名,这手法就像在机关食堂吃饭,菜里永远挑不出完整的肉块。但你要说这是暗箱操作吧,人家白纸黑字可是写得明明白白;你要说这是公开透明吧,关键信息又遮遮掩掩。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通报艺术,实则藏着处理舆情的三十六计。
体制外的吃瓜群众当然不太明白,我也不便过度解读这个事,只按我个人的理解谈谈看法。
首先要了解舆情和案件的本质区别。处置舆情,不是查处案件。廊坊市处理的是一个地方的网络舆情热点,而不是一个官员的贪污腐败或者滥用职权的案件。因为媒体和网民一直不罢休,持续了差不多一周以上的持续网上讨论和批评这个“绿城”现象,让廊坊市级乃至河北省级领导都感觉恼火了,由于舆论的倒逼,不得不派出联合调查组下去调查处理。调查的目的是啥呢?当然是处理舆情和平息舆论,也就是“灭火”消除影响,而不是去净化干部队伍,那啥我们常见的反思、整顿、举一反三什么的惯用措施都是后话,眼下是必须先把舆情控制下来,把影响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所以,吃瓜群众就不要想的太多,更不要自作多情。处理舆情是一个被动的计划动作,针对的是舆论热议的这个事。而查处案件则是一个主动的动作,针对的是人。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强调主要负责人而不点出姓名,就是因为对事不对人,换了其他人在那个岗位上也是同样处理。况且在没有查实官员有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必须慎重,这也是组织对干部的爱护,但决不是护短,同时保护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更何况一个市级领导干部。
再说舆情处置和案件查处,在衙门里就像凉菜和热炒的区别。前者讲究快准狠,得赶在舆论沸腾前盖上锅盖;后者需要文火慢炖,查账本、翻旧账一个都不能少。三河这出戏明显属于前者。你看通报里既没提贪污受贿,也没说滥用职权,就像消防员灭火只管浇熄明火,至于火星子会不会复燃,会不会引发“次生灾害”,这需要舆情专业分析评估,那是后话。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明白了为什么通报里没点名了。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处置逻辑,本质上是个免责方程式。把责任归咎于“岗位”,而非“个人”,就像说这把椅子很烫屁股,不管是谁坐上去都得跳起来一样一样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全了体制颜面,又给后续操作留足转圜余地。要真较起真来,今天免职的张三,明天可能就换个李四照样坐镇,那样的话就很不利于大局,因此可以理解为是多种因素的考量。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普通吃瓜群众和网友看这类通报,就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要么以为这是反腐利剑出鞘,要么认定官官相护没下文。其实这都是没读懂这份舆情处置“说明书”。这类操作的核心要义就八个字:降温止沸、转移焦点。就像疫情期间的行程卡,重点不是你去过哪,而是让你别乱跑。
所以,依我这些年来对类似网络舆情的观察理解,看客们与其纠结通报里有没有姓名,不如关注两个后续指标:一是被免职者会不会“换个马甲重出江湖”,二是同类问题会不会“春风吹又生”。因为在舆情处置的剧本里,主角从来都不是某个人,而是那套运转多年的游戏规则。
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因“绿城”而致“顶戴花翎”不保,成了舆情时代“乌纱帽代价论”的鲜活案例。说到底,这届网民要学会用体制思维吃瓜。当通报开始玩文字游戏时,重点从来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没说什么。就像魔术师的手帕,晃得越花哨的地方,往往藏着最关键的“机关”。咱们普通老百姓吃瓜归吃瓜,心里得跟明镜似的,保持个平常心态就好。因为舆情处置这出戏,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灭火表演。
人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看热闹就看热闹,赶场就赶场,不要去“点黄”。“通报”背后有高人啊!只能分析到这里了。唉,人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还真是,挺不容易的呢!理解万岁!再说,吃瓜群众的记忆差不多与大河里的鱼一样一样的,记忆,只有7秒。难不成明天的热点就会打败今天的舆情,还不赶紧去吃下一个瓜?明天一起床,还不就都忘了,这就是今天的网络。
一不小心就,说太多了。散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