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粹:川剧前世今生——大西南文艺火种流播千年
川剧是集纳全国各地各种戏剧精华的剧种
川剧是全国戏剧各种剧本最有文采的剧种
川剧变脸吐火钻板凳儿最扯人眼球
川剧亟待传统文化抢救工程的启动
川剧,坊间习称“川戏”,亦即“四川传统戏曲”之简称。川剧是大西南云贵川(渝)汉民族地方戏剧,是融汇了高腔、昆曲、胡琴(皮黄)、弹戏(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等五种声腔艺术的传统剧种。自古有“蜀戏冠天下”之说,绝非妄言。川剧与昆曲、昆剧、评剧、河北梆子,并称为中国传统“五大地方戏曲”。川剧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杂技、魔术、绘画于一戏,是最古老的地方戏曲成熟剧种,以南戏“花部”最为见长,与昆曲、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徽剧、赣剧、粤剧、黄梅戏、吕剧、曲剧、越调、秦腔、晋剧等,并称“中国十五大传统戏曲”。
川剧为戏剧之祖,百戏之首!
川剧开山鼻祖大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祸起萧墙,唐明皇李隆基逃难“幸蜀”,行宫摄于“南京”成都青羊宫。作为盛唐皇帝和著名艺术家,唐玄宗驻跸蜀地(剑南道)期间,最先创立了川剧。 为何唐玄宗要创立川剧,须得先从长安皇宫“梨园”说起。唐朝皇宫“梨园”——皇家音乐、舞蹈和戏曲创作、排练、教学与表演的场所。京城长安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宜苑”近旁春临村一带,这里遍植梨树百株。著名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家唐玄宗,在梨园设立皇室教坊与歌舞剧院,经常亲自授课培训。《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训练乐器演奏、歌舞表演和戏剧演艺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明皇唐玄宗幸蜀,将青羊宫作为行宫,即把隔壁著名道观二仙庵(今成都“文化公园”)设为创编、教授、排演川剧的场地。 虽然安史之乱平息唐玄宗匆匆离开成都回返长安,但因了皇帝倡导,特别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蜀地川剧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创作轰动一时,四川民间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等艺术家组成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著名川剧《刘辟责买》、《麦秀两岐》、《灌口神》等曲目迅捷流行全国。
川剧一代宗师后唐庄宗李存勖
五代后唐,川剧被推向第一个巅峰时刻,有功于川剧艺术发展重要推手——后唐皇帝李存勖(xù)。唐朝灭亡(末代唐哀帝“禅让”梁王朱晃管辖背负建立后梁)后,全国大分裂,相继涌现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与十国(902~979年)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战乱纷起,硝烟弥漫。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统一北方,建立后唐政权,史称“后唐庄宗”。李存勖酷爱川剧,尊奉唐玄宗为祖师。李存勖自取艺名“李天下”,演技上佳,常与皇宫戏班子川剧演员们一起粉墨登场,对川剧“手、眼、身、法、步”表演技艺五法颇多改良,成为川剧一代宗师。因统治北方后唐皇帝李存勖极力推崇、倡导和身体力行编创、表演,使其作为大西南地方剧种的川剧在北方影响深远。 千百年来川剧戏班一直有奉祀“祖师爷”的习俗:演员临上场前,须向后台入场口墙上的川剧行业“祖师爷”画像顶礼膜拜,祈愿演出顺利成功。两位“祖师爷”画像,左边白面黑三绺穿着龙袍者是“川剧开山鼻祖”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右边白面无须穿龙袍者是“川剧一代宗师”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因为“皇帝不爱江山爱戏剧”,后唐戏子们地位空前高涨,不仅可以随时出入宫廷,最后竟干预朝政,整个后唐政权成了戏子的舞台,大臣们反而成了观众。公元926年3月,后唐大将李嗣源趁机发动叛乱。后唐皇帝李存勖率领一班戏剧演员拼命抵抗,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面门,拔出箭来,血柱冲天。李存勖喝下一碗人奶,因失血过多而再饮入奶浆,血液循环骤然加快,流血难止,一命呜呼。空留下一声“因戏亡国”之悲叹。一代宗师后唐皇帝李存勖壮怀激越一生,恍若专门为川剧而生!
川剧巨匠泰斗两座高峰:魏长生和李调元
清朝乾隆年间,川剧迎来巨大变革和全新机遇,川剧出了两位灵魂人物——李调元和魏长生!魏长生和李调元,前者是戏剧顶级表演艺术大师和伟大的川剧革新家,后者是川剧超级铁杆玩友和川剧剧本创作家与川剧艺术传承教育培训师。
李调元(1734~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居士、童山蠢翁,清乾隆年间四川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人。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诗人词家、编剧、文史学者、蜀学大家、戏剧教育家、金石家、书画家、藏书家、美食家、川菜烹饪大师……古代中国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中华(巴蜀)文化巨人。“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李调元的文学史地位应当重新定评估价。同时代吟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子不语》、《随园记》和《随园食单(谱)》等等著作等身的清代诗坛领袖(“性灵派”一代宗师)、文学家、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园林艺术家、美食家、苏菜浙菜烹饪海派艺术家袁枚,诵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著名诗人赵翼,皆对李调元推崇备至而仰慕有加。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调元被和珅腐败集团诬陷充军伊犁中途获释,52岁回故乡四川,自建“万卷楼”,藏书十万卷,“自敲檀板课歌童”,忙碌游走于成都、罗江之间,醉心致力于川剧剧本编创、川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和川剧演出。排练出《比目鱼》、《红梅记》、《十五贯》等曲目,李调元带家班到各地流动出演,“日挈伶人,逾州越县”,乐在其中。至今仍为热门曲目经常上演的川剧折子戏《花田错》、《春秋配》、《梅降亵》、《苦节传》等等都是李调元编剧代表作。当年李调元在吏部任上时,绵州名伶王升官、于三元等随成都金堂名伶魏长生在京演出,名震京华。李调元常去京师四川会馆看戏,为艺术家乡党同年“老庚儿”魏长生捧场喝彩,并为其修改剧本,相交甚笃。
魏长生(1734~1802年),原名朝贵,字宛卿,因排行老三而称“魏三”,成都金堂县城厢镇人(原绣水乡),清乾嘉年间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戏剧花部名旦代表人物。因男扮女妆反串花旦“风华绝代惊艳朝野”而被乾隆皇后拜认“干女儿”,世称“皇姑”。金堂魏长生墓茔,民间习称“皇姑坟”。魏长生13岁从四川到陕西学唱秦腔,30岁到北京将秦腔艺术发挥到极致,又将川剧表演艺术推至最高境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魏长生率领改进创新的新秦腔戏班初入京师,“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的西秦腔,超越了以打板为主的老秦腔,而名动京城。正当雅部昆腔日趋没落,魏长生花部秦腔甫一登台亮相开唱,又令花部京腔大惊失色。京师遗老及其它地方剧种同行嫉恨不已,咬牙切齿怒称“戏妖来了”,朝野地方势力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魏长生打入刑部大牢,最后赶出京华。壮志未酬的魏长生并未回老家四川,而是以崇高使命感忍辱负重奔赴富庶繁华、艺术荟萃的江南扬州,表演、学习、交流、研究各种戏剧,汲收精华,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扬州休闲城市,水陆码头,漕帮、盐邦生意兴隆,万商云集,戏曲鼎盛,“花部”勃兴——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等应有尽有,堪称“南方戏曲中心”。南戏演绎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等“戏曲四大声腔”。魏长生博采众长,陶铸百家,获益匪浅,积累甚丰。 五年之后,再回京城。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魏长生结合各地各种戏曲艺术菁华的川剧《滚楼》代表作,在京开演,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连演多日,无法停止,再度强烈轰动朝野。乾隆皇帝及皇后贵妃闻讯亲临钦自观看魏长生川剧精彩演出,拍案叫绝,欣喜不已,厚爱有加,直认干亲。从此魏长生艺术地位和人身地位高与天齐,再无人敢欺。但魏长生并未就此止步京城皇都,而于烟花三月再下扬州,继续致力于川剧艺术创变与革新,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用四川方言演出的川剧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个分支品种流派,使其“蜀戏冠天下”之赞誉更为实至名归。尤其川剧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以及由之衍变而来的南方弋阳诸腔,继承中国传统“一唱众和”的徒歌式演唱风格,帮腔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意味隽永,更加引人入胜。弋阳腔对湘剧、川剧、秦腔等40多个剧种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川剧高腔曲牌非常丰富,唱腔美妙动人。川剧五种声腔中,高腔形成时间最早,拥有剧目最多,最具地方特色,被川人视为“川调”的正宗,而成为川剧主要演艺形式。经历唐梨园、宋杂剧、元灯戏、明土戏之后,在清初中期乾嘉盛世,因为有了绝世奇才魏长生,川剧才有如许真正成熟丰满和空前绝后的成功!这是川剧泰山北斗成就的比第一次后唐皇帝所做努力更高峻得多的第二次艺术巅峰。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德艺双馨、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师魏长生遭遇仇家陷害,“以事押回原籍”(《啸亭杂录·卷八》),终归故乡,奔走穿行于成都、金堂之间,连场演出,培训弟子。魏长生新川剧“昆、高、胡、弹、灯”丰富多样,“手、眼、步、法、声”别开生面,“生、旦、武、花、丑”耳目全新,“唱、做、念、打”异彩纷呈,“吐火”、“变脸”、“水袖”、“滚灯”击节叫绝,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津津有味妙趣横生,声腔、行当、服饰、妆容出神入化,一时名满巴蜀及南中地区。成都成为继扬州之后“南戏”又一中心。
李调元得知魏长生含冤满载回川,立刻驱车从罗江赶往金堂拜会。在金堂衙署盛大筵席上,李调元酒兴诗兴大发,吟成两首五律《得魏婉卿书》诗赠魏长生:
其一
魏王船山客,久别自燕京。
忽得锦官信,来从绣水城。
讴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
声价当年贵,千金字不轻。
其二
傅粉何平叔,施朱张六郎。
一生花底活,三日坐中香。
假髫云霞腻,缠头金玉相。
《燕兰》谁作谱?名独殿群芳!
从此之后,李调元魏长生两位老朋友在家乡经常交游唱和,探讨剧本和表演。因为历朝历代文学巨匠对剧本的创作研磨,使得川剧剧本文学色彩最为浓厚,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颇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魏长生回成都不久,成都府华阳高姓知县特来拜访。这位高知县,正是当年进京赶考途中暴病饥寒交迫幸遇魏长生接济救助而迅捷康复喜中进士的穷书生。善有善报,恩重如山啊!高知县为救命恩人艺术大师魏长生衣锦还乡演出和授徒,给予许多难能可贵的支持与长期不懈的资助。
清嘉庆五年(1800年),魏长生第三次出川,应邀入京,时年已57岁,在京城“三庆部”挂牌主演《香莲串》、《烤火》、《大闹销金帐》等秦腔剧目,“声容如旧,风韵弥佳,演武技气力十足”,三度轰动京师朝野。嘉庆七年(1802年),魏长生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川剧划时代宗师魏长生,为戏剧而献出毕生心血直至生命。
现代川剧表演艺术传奇人物——陈书坊
陈书舫,川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4年出生于直隶束鹿(今河北辛集)京剧艺术世家。陈书舫与豫剧大师陈素真、汉剧大师陈伯华,并称中国戏曲界“陈姓三足鼎立”。陈书舫从小跟随京剧演员父母学唱京剧,7岁改学川剧,擅演旦角(闺门旦),拜川剧名家阳友鹤大师为师。13岁入成都“三庆会”,在成都、重庆、乐山、泸州、内江等地演出。17岁起,在《情探》中反串王魁,在《赏夏》中反串蔡伯喈,在《踏伞》中反串蒋世隆,同时主演《空城计》(饰诸葛亮)、《长生殿》(饰李隆基)等生角戏和《檄文诏》(饰嬴政)、《霸王别姬》(饰项羽)等净角戏,甚至在《西关渡》(饰陈彩)、《补缸》(补缸匠)中模仿名丑龚吉升的诙谐表演,惟妙惟肖,饶有生趣。重庆3年间,相继在《人生何处不相逢》、《天字第一号》、《啼笑姻缘》、《夜半的悲哀》等时装戏,并且在《茶花女》等外国名剧中担任主角。1948年《春风报》主办由观众直接参与投票评选,陈书舫荣膺“川剧皇后”。1959年随中国川剧团出访欧洲演出《秋江》。64年舞台生涯,演出大小剧目150多个,成功塑造《柳荫记》中祝英台、《丁佑君》中丁佑君等许多人物形象,可谓炉火纯青。川剧艺术大师陈书舫,嗓音甜润,唱腔委婉,表演细腻,形神兼备,尤善抒发人物思想感情,不仅擅于“五声共和”唱彻昆、高、胡、弹、灯,更兼“五艺俱全”演遍生、旦、净、末、丑,堪称戏剧表演全才,在古今戏剧表演史上实属罕见。建政开国后,陈书舫大师历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省川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省川剧学校校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第二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代表作品:《柳荫记》、《霸王别姬》、《空城计》、《长生殿》等。
三尺戏妖巴蜀鬼才现代川剧革新家——魏明伦
魏明伦,1941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四岁开始登台表演川剧(从未进过学校就读),十四岁(1955年)开始发表习作,十六岁(1957年)即被“反右”株连,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家、杂文家、国家一级编剧,四川自贡市川剧团演员、编剧和导演(40年雷打不动从未变换过单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自幼能熟背古今几十部川剧剧本,写作风格独树一帜,美誉“巴蜀鬼才”。改革开放新时期,魏明伦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宏大深远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还首度创变将影视蒙太奇跨朝代穿越剧手法用入川剧舞台艺术。著有杂文集《巴山鬼话》,电影文学剧本《四川好人》等。2021年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旧戏新编《红梅赠君家》推动川剧改革老剧新演
1979年,著名音乐家沙梅教授编剧、作曲,改编旧戏《红核阁》为现代新川剧,夏阳导演,晓艇、刘芸主演,刘嘉慧配器,贾松柏指挥,刘继云司鼓,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红梅赠君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川剧改革序幕。 现代《红梅赠君家》音乐居然破格用了钢琴伴奏等西洋乐器与传统器乐中西合璧演奏,“手眼步法声”传统程式也从细节上做了大胆调整与突破。川剧从内容到形式的改革探索,引起轩然大波,争议纷呈,有的观众甚至哭诉。《戏剧与电影》月刊展开专题讨论,莫衷一是。改革探索最终得以肯定。
记得有一年笔者为编写《乾隆和珅李调元》电视连续剧本而去成都汪家拐查阅川剧剧本资料档案。由于缺少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手保护古代纸质剧本,资料库房里的剧本古旧纸本触摸即碎,不能复印。令人痛心疾首。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川剧革新探索百家争鸣颇值回味,那么后改革年代的今天对川剧国粹省粹的无人问津却令人担忧。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对川剧非遗国宝,应及时启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抢救工程!
本文作者
刘斌夫,宏观(区域)经济学家,历史文化学者,规划策划专家,中国新丝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撰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新思维大量内参特稿,出版《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中国城市走向》、《中国策划批判》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