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山歌何寥哉,一呼九野声慷慨。犹记世人多悲苦,清早出门暮不归”。沉寂十年,刀郎2023全新个人专辑《山歌寥哉》横出江湖,特别是一曲《罗刹海市》震惊了互联网!
“山歌”者非阳春白雪也,“寥哉”者“聊斋”也!而山歌《罗刹海市》的素材源自于《聊斋志异》里面的同名文言文小说《罗刹海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里面虽然谈狐说鬼,但其内容却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状。
刀郎这首新歌《罗刹海市》不但引用了蒲松龄《罗刹海市》里面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典故。比如,“叉杆儿”古代是妓院的保护者或老板;“勾栏”是宋元时代的剧场或卖艺场所等等,相当于现在的戏院;“马户”是指养有马驴等大牲畜的农户,誉为与官府有来往的恶人;“半扇门”指私娼;“司晨”的意思是雄鸡报晓,或主掌报晓的事。
除了用中国典故,刀郎还用了外国典故,比如最后,歌词里还有一句:“西边的欧钢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指的是欧洲钢铁公司老板的儿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显然,刀郎暗含的意思就是,我们这儿的人应该记住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假话能得好处,谁还愿意说真话”!
而且,刀郎在《罗刹海市》中运用了拆字法,比如“又鸟”就是“鸡”字的拆开,“马户”就是“驴”字的拆开,“女子”就是“好”字的拆开等等。此外,刀郎还对成语进行了拆变,比如“苟苟营”就是“蝇营狗苟”,“一丘河”比喻“一丘之貉”。
正因为如此,刀郎这首新歌艰深晦涩,犹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谈狐说鬼一样,让人听不懂。有人说这首歌太上头,没点文化真听不了。
呵呵,听不了、听不懂这就对了。当年不是有不少人批评刀郎没文化,无内涵,说他的作品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会让中国音乐倒退15年吗?可是,如今搜遍所有歌星,有几人能参透刀郎这首《罗刹海市》?
蒲松龄在小说《罗刹海市》中,描写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这个国家不看重学问看相貌,而且“以丑为美”,越丑官做得越大。虽然马骥风度翩翩也有才能,反而被视为妖怪。为了能得到国王的赏识,马骥只能丑化自己,其他官员知道马骥的丑陋是假装出来的,都刻意的疏远和孤立他……
为什么美丑不辨呢?那是因为美丑不辨,黑白不分是罗刹国的“特色”和标准。为什么蒲松龄托神话表达自己的心声?因为在蒲松龄生活的康乾时期,正是满清文字狱的巅峰时期。剥下康乾盛世的华衣,就会看到一个高度怪胎型的社会和无数个美丑不分、善恶颠倒的愚民。在那个不能说人话,大家都只能说鬼话的时代,愤世嫉俗的蒲松龄只能借罗刹国指桑骂槐,旁敲侧击了……
有人说刀郎十年磨刀,今天仗刀重返乐坛,是对当年遭遇不公打压的绝地反击。我只能说当年有人就没听懂刀郎,如今就更加听不懂他!
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鬼怪妖狐,都是魔幻现实世界的重现;刀郎的《罗刹海市》里面那个善恶不分、美丑难辨、充满谎言和荒诞在哪里?
批评视为抹黑,说中国比不上西方视为唱衰,自嗨视为正能量,买洋货视为崇洋媚外,高高在上视为为人民服务,贪腐动辄几亿视为公仆,打砸和撕春联视为执法,降价视为破坏市场秩序,给员工加薪视为“恶意涨薪”,封门锁家视为防疫,写“封城日记”视为汉奸,死1.4亿人小菜一碟视为爱国,妻小拿绿卡、美帝有房子视为反美斗士,甚至以支持侵略者为荣,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正义……这难道不正是黑白颠倒,美丑不分,不感到荒诞吗?
世界本身并不会颠倒,罗刹国那是蒲松龄的神话中才有的,为什么今天还能看到这么多“颠倒黑白”、“颠倒是非”、“颠倒美丑”的奇观?
好好听听《罗刹海市》,我发现大家太小看刀郎了。十年过去了,刀郎心里哪有“私恨”,他心里只有“公恨”!把他的新歌《罗刹海市》理解成“刀郎报仇,十年不晚”,也只是一种想象。埋头十年创作,只完成一场报复,这大概也就不是刀郎了。“复仇论”只能掩盖《罗刹海市》这首歌的真正魅力!
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特立独行的声音,更需要一首《罗刹海市》来荡涤心灵,欢迎刀郎归来,是因为人们对“以丑为美”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
“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今日把君问,可有不平事?”。经过十年磨刀,今日的刀郎已经与当年不一样了。他提着《罗刹海市》这把“刀”闯进乐坛,刀刀见血,刀郎变刀客!
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