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中官民能共度时艰吗 读《环球时报》2008年12月5日6版文章《中国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深有感触。现摘录该文后半部分: “中国各地的公务员增薪方案正在展开。而新加坡计划在明年将政府官员的薪酬降低19%以与民众共度时艰。这个冬天一些人要比另一些人更寒冷。金融危机已抵达中国,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都在收缩,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私营部门员工失业、减薪。 客观上说,中国政府规范公务员薪酬,实行阳光工资的努力应值得肯定,它使一些“肥水衙门”瘦下去,让同地方同级别的公务员收入大致相当。但有学者论证,公务员薪酬实在太低,增薪后,公务员收入多了可以拉动内需。几十个人争一个职位已不是新闻,这就足以说明公务员的收入并不低。另外,公务员的增薪来自纳税人的钱,这些钱留在纳税人手里也会拉动内需,一增一减,也就等于没有拉动内需的作用。 何妨让“拉动内需”的历史使命留给纳税人,让普通民众也会为国家排忧解难?在一个经济急剧收缩的时候,公务员增薪计划不仅无助于改善经济,反而会对民众心理带来负面刺激。” 文中说到新加坡政府官员减薪19%。我也读过近期有关美国减薪的报道,其高级管理人员还主动放弃应得的奖金。反观我国,公务员的薪金早已高出普通劳动者很多,和下岗职工及低收入人群相比更是云泥之别。现逢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很多“更寒冷的人”在饱受煎熬。公务员怎么忍心再给自己加薪呢?! 我们也看到报道,说中央也出台了有利于困难群体的政策,如增加低保金,减少社保缴纳金等。但如同时给公务员增薪就让上述政策没有意义,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双倍抵消了上述政策。例如,因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低保并未做到应保尽保,对这些未保的人来说,生活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再者,公务员加薪一旦实行,它就是“硬性指标”,凡是公务员人人享有。而针对困难群体的政策在执行中的“折扣”和遗漏是在所难免的。 希望有良心的当权者,能将胡总书记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教诲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上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