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988年期间,我当时22、3岁,与当时的一个哥们儿杨凯很要好。他是演川剧小生的,通过他接触了几个火把剧团。当时在川化“828”路口的茶铺里,驻扎了一个川剧班,班主姓文,杨凯在那搭了一段时间班子演戏,我也经常去那里耍,后来与班子里的其他演员也混熟了。班主当时有两个小娃娃,儿子四五岁,女儿才几个月。那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很乖也很聪明,常常有娃娃的角色,都由他去演。有一天演戏的时候,他不甘心当“哑巴”紧都不说话,就忍不住问他母亲:“妈,我说啥子喃。”下戏后,我们都把这当成一个笑话在说,而一位老艺人却说了,“冬娃儿,是块唱戏的料,都晓得问码口儿了。”后来,这个戏班离开青白江后,我也再没有他们的消息了,就连当时的兄弟杨凯也有10年没有联系到了,都是2012年才联系到的。 2012年通过新浪微博我认识了博友——成都市川剧院的年轻武生演员文冬。今年春节前,市川剧院在锦江剧场演出了大幕戏《禹门关》,担任主角“杨八郎”的正是文冬,我前去捧场为其拍照。看到他成功演出后,就打算在节后采访他。春节后,我在锦江剧场采访文冬,我以为他是从省川校毕业分到市川剧院的,可他说他从小在父亲的班子里长大,小时候就演娃娃,7岁正式登台演戏。我不知为什么,当时脑子里就闪现出当年在川化“828”茶铺戏班时那个小娃娃的情景,本想问他去没去过青白江演出,但转念一想,即使是他,他当时也才四五岁,知道什么青白江不青白江嘛。可是,我在写他的时候,总觉得当时的娃娃就是他,便打电话问杨凯,杨凯说,那个小娃娃就是文冬。他爸叫文安全。这件事,令我感概万千,缘份这东西太悬了,不管分别了多久,山不转水转,如果会相逢的总会有相逢的那一天。 下面就是发表在2月21日四川工人日报第一版“周末人物”的《川剧舞台一新秀》:
2014年春节刚刚过完,成都市锦江剧场便上演了一场由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新年大戏《禹门关》。庞大的剧场座无虚席,台上演员表演精彩纷呈,台下观众热情的掌声和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禹门关》讲述的是宋时辽邦兴兵犯境,攻占禹门关。危急中杨八郎不计个人恩怨,拼死相救,自己则中了火龙毒镖以身殉国。饰演男一号“杨八郎”的是一个“80后”小伙子文冬。他的唱段声音洪亮高亢、字正腔圆,武戏中的跳、翻、打斗、舞花枪都令人眼花缭乱,拍手叫绝。特别是在“耍路”一场戏中,除了大段唱段外,还用了许多武功,如站在一米多高的台上,先是“金鸡独立”,紧接着单腿跳下,落地“劈叉”,观众当即被小伙子的功夫所折服,报以热烈的掌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冬出生在大邑县农村,其父原是内江川剧团的武生演员,后来拉起班子在省内各地演川剧。文冬从小跟着父母在戏班里成长,耳濡目染,自己也喜欢上了川剧。在他四五岁时,就登台演娃娃。七八岁时正式登台演戏,塑造的《金水桥》中的秦英、《南阳关》中的伍云昭、《逼上梁山》中的林冲等人物都深受观众喜爱。因从小在父亲严格训练下,文冬练就了过硬的武打基本功,这为他成功塑造“杨八郎”奠定了基础。2004年,文冬顺利考入成都市川剧院,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武生演员。进入剧院后,文冬虚心向前辈学习,先后拜老艺术家夏庭光、南光林为师,在不停的演出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自己茁壮成长。2013年下半年,文冬向院领导申请排练《禹门关》,得到院领导大力支持。他两次去重庆川剧院向艺术家熊平安学戏,并抓紧一切时间练功、学戏,每天都要练到深夜11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文冬的刻苦训练没有白费,在《禹门关》长达2小时的演出中,他的武功和表演得以完美展示。本报特约记者 邹世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