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成都了十几年的人,我对成都的感情已十分深厚。成都是有名的美食之都,是充满文人墨客气息的旅游胜地,也是富饶的天府之国,几千年的蜀文化在此积淀。可是好像外地人来旅游之后却并不是十分满意(通过众多社交平台看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了少城最出名的景区——宽窄巷子,吃过宽窄巷子的小吃之后我暂且“以偏概全”地找到了外地人不满意的原因。
宽窄巷子里看起来较全的一家店里卖着完全是“敲棒棒”的食物,看起来卖的全是成都名小吃,可事实上食品质量却远配不上其名。干瘪泛白的肥肠零星地撒在淡而无味的粉上便成为了“肥肠粉”;馅里不知道填充了多少淀粉的“龙抄手”;白色的淀粉肠加点不拉丝的芝士变成的“芝士热狗”。诸如此类在这里比比皆是。
更败好感的是多要一个装肥肠粉的劣质纸碗都要单独收费,我并不认为这有利于展现成都的包容精神。售价高我可以理解,毕竟景区的房租也并不便宜,再加上经营所需要的劳动力,这些都算在成本里。但与“成都名小吃”的身份完全不符的口味实在是让人不想再来。
后来我又去了解到了锦里等景点,作为成都人,我甚至不觉得那些华而不实的“美食”有地摊美食好吃……
旅游作为一种享受资料消费,消费者们花钱不只是为了能活着,更是为了能活得更好。我认为这样不好的口味的“美食”并不利于带动成都旅游经济的发展。
成都有很多老字号美食,但迫于房租等原因,它们可能无法展现在宽窄巷子这样的景区面前,可它们才应该是成都美食的真正代名词,是成都文化的真正展现。
因此我提议政府推进相关老字号店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成都的优秀饮食文化真正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更是整个社会面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问心无愧地告诉全国甚至全世界,成都是个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真正做到“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