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争论,《今日邛崃》的报名写错了吗? 前不久,一位朋友转了一篇文章给我,让我看看。他附言说,作者认为邛崃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今日邛崃》的报名写错了。据说邛崃的几位老先生不断向上面反映,甚至还作为政协提案,要求重写报名,时任市委书记还批转有关部门回复。这段公案,历十多年之久,但时至今日,没有改正。老先生们至今颇有微词,在下面议论纷纷。我感到奇怪,我看今日邛崃很多年了,从来没有感觉到报名写错了。今日邛崃也办得不错,作为家乡的报纸,这些年,我还经常给他们投稿。它的报名,何错之有? 后来,我仔细看了作者的文章,他有两点意见。第一,他认为这个报头的字写得不好。第二,他说报名把邛崃的邛写成了“卭”。按照邛崃人的说法就是把双包耳写成了单包耳,是个错别字。对他的第一个说法,我持不同看法,我认为字写得非常好。我不懂书法,但看这四个字很受看。 对他说的把邛崃的邛写成了“卭”,是个错别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依稀记得,我过去看过有人这样写。但是不是错别字,不敢妄言,于是只好查阅有关资料求证了。 比较权威的康熙字典里面说,卭是邛字之讹。康熙字典行文用的是邛字之“言為”(这个字打不出来,只能拼)},这个“言為”,作讹讲。讹者,错误也。也就是说卭字是邛字的讹字。讹字是指传抄、书写过程中字形发生了讹变的字。我的理解讹字,刚开始确实就是一个错别字。但是,讹字如果写的人很多,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积非成是并进入字书后,就可以把它当异体字看了。许多字典都收录了“卭”字。承认它了。卭,可以当成邛的异体字。 邛与卭字形比较接近,历史上将邛讹写成卭是极有可能的。新华字典,中华大字典均持康熙字典的说法。但中华大字典还认为,卭,还可能是卬的讹字。也就是历史上把卬错写成了卭。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卭是邛的讹字。后来收入字典,就可以当异体字看了。虽然说,国家为了规范用字使用,历史上,多次淘汰异体字,限制它们的使用范围。但异体字,并不是错别字。今日邛崃把邛写成卭,也应该不是错别字。这可能是书写者和使用者坚持这么多年而不愿意改正的依据。 但是,我在考证中发现,今日邛崃这个报名,把邛写成卭,仍然是错误的,它的问题不是在错别字上,而是在违反国家地名管理的相关规定上。 《国务院在地名管理条例》中第五条,第三款中规定,“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在国语字[1987]第9号《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通知中,明确指出,“公章、文件、书刊、报纸、标牌等使用地名时,都应以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地名为准。” 统一的名称和用字,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字,这是有法规的,任何人都应该遵守。查各级政府公布的地名录,邛崃的标准地名用字,其中的邛,就是双包耳,而不是单包耳的卭。如果作为书法作品,写成卭,不是错误,但如果作为地名,而且在邛崃地方政府报纸上出现,明显是错误的。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能与当时有关方面对地名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熟悉有关。 综上所述,今日邛崃的这个报名的用字是有问题的。第一,它违反了国家关于地名用字的标准规定。第二,可能对下一代规范使用汉字产生不好的影响。 几位老先生的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
|